当你漫步超市的肉档挑选着猪肉,你可能只会检查包装上的生产日期,看看猪肉是否新鲜,却从未思考过手上这块猪肉是如何从千里之外的养殖场运到超市,摆在你面前。 我们吃的猪肉到底怎么来的?背后有多少种角色依附这条猪肉交易链生存?影子科技带您通过“一块猪肉的旅程”窥见一二。 1、等人上门收猪的养殖户 我国生猪养殖业一个突出特点是“小散众多”。 据《畜牧业统计年鉴》,2016年我国生猪养殖场(户)共42609432个,其中年出栏500头以下的生猪养殖场(户)为42352820个,占据总数的99.39%。 2013--2016年我国生猪饲养规模场(户)情况分析 中国每年7亿头猪的消费量,就是靠着这几千万农户,一家养个10几头供应起来的。 养猪的散户太多,而一个地区的屠宰场就那么几家。很多散户由于不清楚屠宰场的收猪标准与要求,怕屠宰场压价,不愿直接和屠宰场打交道;加上我国长期存在“北猪南运”现象,很多地方的猪都要运到外地去屠宰上市,散户由于不清楚外地猪贩的信息,卖猪时会遇到不小的困难。 因而在养殖户和屠宰场、养殖户和外地猪贩之间,急需一个中间人,他既能上门收购养殖户手里的猪,又掌握销售渠道,能将猪拉到屠宰场或是卖给外地猪贩。这样的中间人,就是“猪经纪”。 2、“无所不能”的猪经纪 在养殖户眼里,猪经纪就是一群“能人”。既能帮他们收猪,把猪拉到屠宰场卖给肉贩,又能联系外地的猪贩,把猪运输到外地去。 想要当好一个猪经纪也不容易,头一个就要消息灵通。谁家的猪可以卖了,谁家又进猪苗了,心里得有一个谱。此外手机里还得有好些相熟的猪贩的联系方式,和附近屠宰场的关系也要维持好。没有发达的消息网络、广泛的人脉关系,干不好一个猪经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