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11-09 点击: 次 来源:财经国家周刊 作者:佚名 - 小 + 大
按照以往猪周期的惯例和生猪生产规律,每次猪肉下跌周期都会维持在24个月左右,较长一段时期内,生猪存栏量和出栏量仍将维持高位,而此次猪肉价格下跌仅仅才进行了10个月,显然现在谈市场拐点还为时尚早。 农业农村部第三季度新闻发布会上,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负责人孔亮也提出,预计今年四季度到明年一季度上市肥猪同比还将明显增长,生猪供应相对过剩局面仍将持续一段时间,如不实质性调减产能,猪价低迷态势难以扭转。 孔亮说,明年春节过后是猪肉消费淡季,猪价可能继续走低,并造成生猪养殖重度亏损。前述大型企业高管分析认为,此轮猪周期低点要持续到明年下半年。陈光华则表示,希望大家多买猪肉、多吃猪肉,这样既能丰富老百姓的营养,又可以缓解养殖场户的经营困难。 4、全行业努力,逆周期调节正在展开 生猪价格波动本身是市场配置资源的一种表现,但是大起大落对行业发展、对群众生活、对稳定物价都会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即人们熟知的那句话——猪贱伤农,猪贵伤民。 多年来,尽量“熨平”猪周期,防止猪价大起大落,确保猪肉保供稳价,已经成为国家主管部门及整个行业上下的重大课题。 从6月份开始,农业农村部针对生猪产能过剩的苗头,密集发布预警信息,引导养殖场(户)有序安排生猪出栏。随后,农业农村部会同有关部门发布了《关于促进生猪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并在9月印发《方案》,努力稳定生猪生产秩序。 7月份以来,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结束增长势头,环比连续3个月减少。目前一些养殖企业特别是大型集团企业,采取了“十头母猪淘汰一头低产母猪,一窝仔猪多淘汰一头弱仔,育肥猪提前十天出栏”等措施。 10月下旬,继第一轮分两批收储了3.3万吨猪肉之后,第二轮中央储备冻猪肉收储启动,有关部门表示将比第一轮持续时间更长、规模更大。专家认为,此举能在一定程度上提振市场信心,助力养猪场户摆脱困境。 记者从农业农村部了解到,下一步,为推动生猪养殖加快走出困境,防止生猪生产和供应出现大的起落,农业农村部将按照产能调控方案要求,落实地方分级调控责任,重点抓好生猪产能调减工作,加强生产和市场监测,及时发布产能过剩预警,鼓励养殖场(户)加快淘汰低产母猪,顺势出栏肥猪,使生猪产能尽快回到合理水平。同时,保持用地、环保、贷款和保险等长效性支持政策稳定,不搞“急转弯”“翻烧饼”,防止损害基础生产能力,影响长期的市场稳定供应。 “熨平”猪周期,企业同样在行动。 从短期看,一是采取降低出栏体重以减少亏损的策略;二是部分生猪养殖企业通过参与衍生品套保,锁定利润。从中长期看,则是固本强基。 多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目前温氏股份、唐人神等大型企业都在进行战略调整。前述大型企业高管说,“像我们这样的大型企业曾经都以为市场足够大、只要有资金和技术扩大产能,一切都在掌控之中,现在大家意识到,行业不确定性很多,只有降本增效、做好自己才是企业能够控制的。于是,相比前两年纷纷大举扩张,企业更加注重降本增效。” 更长期的变化则是,不少养猪企业在拉长产业链,比如牧原股份、上海梅林、新希望等,都在建设自己的屠宰场和肉类加工厂,这样在价格下跌区间,企业可以通过自己的产业链加工,延缓猪肉上市时间,避开低价区间。 与此同时,华统股份等下游肉制品企业也在向上游发展,希望借提高生猪供应的自给率以降低企业的采购成本,提高企业抵御畜禽供应不稳定的能力。 规模化不是“最终解”,应及时开展反周期调节无论是生猪出栏量、存栏量变化,还是能繁母猪存栏量变化,“供需矛盾”仍是猪周期难题指向的共同答案,然而,周而复始、回环往复,养殖业为何一直没有跳出猪周期轮回? 此前,有观点提出,规模化养殖,是“熨平”猪周期的有效策略。这次超级猪周期之中,生猪生产三年行动方案确立的目标任务提前完成,产业转型效果之好前所未有,一大批高水平的规模猪场快速崛起,一批中小养殖户改造提升步入规模养殖行列。2020年生猪养殖规模化率达到57.1%,比上年提高4.1个百分点,快于常年平均2个百分点的速度。 |
上一篇:许衡:中国养猪业需要适度规模化
|
建议使用1440*900分辨率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