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1-17 点击: 次 来源: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 作者:戈胜强,张秀娟等 - 小 + 大
2018 年 8 月 3 日我国首次报告暴发非洲猪瘟 (ASF)疫情 [1] ,截至 2018 年 11 月 22 日,已有 20 个省份 47 个市(区、盟)发生 73 起家猪疫情、1 起野猪疫情。据 11 月 23 日农业农村部举行的关于 ASF 防控工作有关情况的新闻发布会介绍,已查明疫源的 68 起家猪疫情中,因餐厨剩余物喂猪 引发的疫情共有 23 起,占全部疫情的 34%。可见, 餐厨剩余物是传播 ASF 的重要因素之一。餐厨剩余物,国内也称泔水、潲水、馊水或泔脚,由于成本低廉,并具有一定营养成分,在许多国家和地区被用于猪群饲养。 泔水喂猪不是新生事物。国际上也推荐对食物残羹 / 泔水进行合理利用。其中,欧盟的指导意见是:第一,减少不必要的食物浪费;第二,提倡食物的再次分配(例如给无家可归的人食用);第三,用作动物饲料;第四,堆肥灌溉;第五,厌氧消化回收能量;第六,垃圾填埋。同样,美国也有类似的食物残羹 / 泔水使用指导意见,总体原则是当食物不适合人类食用,而对动物仍然安全和健康时,推荐将其用于动物饲喂 [2] 。由此看出,泔水饲喂动物是国际通用的处理措施。但是,在 ASF 流行过程中,泔水饲喂具有极大的传播风险。 2018 年 Jurado 等 [3] 对涉及 ASF 防控的 52 篇文章(包括科学论文、欧盟文件和官方指导意见等)进行了总结归纳,并从中整理出 37 条用于预防非洲猪瘟病毒(African swine fever virus,ASFV)传播的措施。其中,评审专家一致认为动物和农场的养殖调运、禁喂泔水,以及阻止病猪和健康猪或野猪的直接或间接接触是 3 种重要的防控措施。为此,本文拟对泔水传播 ASF 的原因、历史及泔水现状做一综述,以期为我国的 ASF 防控提供参考。 1 泔水传播 ASF 的原因 泔水中蛋白、脂肪含量较高,有机营养成分众多,这些因素给ASFV提供了一个较稳定的存活环境。泔水成分复杂,大多数情况下包含各类猪肉制品及生鲜猪肉残渣。研究已经证实,ASFV 在猪肉制品及内脏中可以存活较长时间,如可以在 22~27 ℃条件下的盐渍猪肉中存活 16 d,在冷藏猪肉中存活 100 d 以上,在咸(腌)干肉中存活 140 d,在冷藏骨髓中存活 180 d,在冷藏脾脏中存活 204 d[4]。而且,ASFV对食物加工处理的抵抗力较强,如未对泔水进行充分熟化处理,ASFV 就不能完全被灭活,从而造成猪群感染,导致 ASF 流行和传播。 2 泔水传播 ASF 的国际实例及分析 历史上,因泔水处理不当而直接进入养殖环节,导致 ASF 传播的案例(表 1)不胜枚举。虽然大量报道称,泔水饲喂是重要的 ASFV 传播风险因子,大多数 ASF“跳跃式”跨洲传播是由于饲喂了来自飞机或轮船未煮熟的染疫食物残羹;但在实际中,很难找到泔水饲喂导致 ASF 疫情暴发的直接证据,大多数情况下是基于流行病学调查分析所得。目前可追溯的、较详细的泔水传播 ASF 的典型案例是巴西的首发疫情以及格鲁吉亚和俄罗斯的 ASF 疫情。
|
|
建议使用1440*900分辨率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