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从国际上发达国家的历史进程和实践经验看,还是从我国的现实需求和发展方向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建设现代农业,都要紧紧依靠信息在微观层面引导农业生产经营决策、在中观层面协调农业各产业与区域发展、在宏观层面支撑适时适度有效调控的独特作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自2013年中央1号文件强调,“要健全重要农产品市场监测预警机制,加强和完善农产品信息统计发布制度。”以来,国务院和农业部高度重视农产品市场监测预警这一软实力建设,抓紧抢占关乎国家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的这块战略高地。 加强农产品市场监测预警迫在眉睫农产品市场监测预警是以平衡市场供求关系为基点,通过采集、整理、分析农业全产业链信息、涉农信息及相关信息,科学分析、判断、预测农产品市场运行状况及走势,进而对整个农产品市场、细分市场或产业链条的某些环节可能出现的问题作出预先提示或警告的过程。在我国农业由长期短缺向主要农产品供求大体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进程中,我们把更多资源汇集于生产力发展、单产水平提高是非常必要的;在我国农业由计划配置资源向市场配置资源的进程中,我们把更多精力放在释放生产力活力、保障主要农产品供给能力上是完全正确的。但是,随着我国农业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入,随着加入世贸组织以来我国农业国际化进程的不断深入,我们逐步认识到,美国在上世纪30-40年代、欧洲和日本在上世纪50-60年代、韩国在上世纪80年代,农产品供求关系和市场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的进程中,都不约而同地把加强农产品市场监测预警作为一个国家行动选项。可以说,建立农产品市场监测预警体系是每个国家发展现代农业都绕不过的一道坎儿,我国在建设现代农业过程中从战略层面加强农产品市场监测预警工作已不容等待。农产品市场监测预警是引导农业产销的“风向标”。1998年以来,我国农产品供求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特别是2004年以来粮食产量“十连增”,这是了不起的发展成就。与此同时,在2000-2012年的十几年间,我国蔬菜面积扩大了30%以上,水果产量增加了2.86倍,而值得注意的是,同一时期市民和农民人均购买及消费口粮、蔬菜、水果的数量大体保持稳定,并没有等比例增长。很多学者认为,近十多年来对农产品消费需求的增长主要来自于人口的增加,而短缺时期的刚性需求已不复存在。因此,对于近七八年先后出现的海南尖椒卖难、河南萝卜免费采摘、内蒙古马铃薯滞销等一系列现象不得不作深刻反思。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如何有效发挥信息在衔接产销中的重要作用。实际上,美国、欧盟等国家及区域性组织在农业生产重要节点,都会由官方或相关机构对农产品供求关系作出判断及提示,在引导农业产销关系方面发挥着“风向标”的导向作用。而我国近十多年来农产品市场监测预警水平虽然有一定提升,但囿于多种原因导致的基础薄弱以及社会容错与宽容氛围的限制,不少信息发布要么缺乏时效性,要么“像雾像雨又像风”,信息引导农业产销的作用大打折扣。快速前行的现代农业“巨轮”要求必须改造或明或暗的“灯塔”,提供更强有力的农产品市场监测预警支持。 农产品市场监测预警是调控市场的“坐标系”。农业涵盖种植业、畜牧业、渔业等多个行业,包括粮、棉、油、糖、猪等重要农产品以及蔬菜、水果等鲜活农产品。如何完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注重发挥市场形成价格的作用,政府做到在调控农产品市场时“该出手时再出手”,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政策选择问题,必须依靠强有力的农产品市场监测预警能力,这是发挥好政府作用的基础。可以说在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时,这样一个“头脑”清醒的“坐标系”不可或缺。如果没有对我国农业生产经营规模及城镇化过程中农业机会成本的客观认识,就容易质疑稻谷、小麦、玉米等粮食品种的价格水平为什么逐年攀升;如果没有对鲜活农产品季节性波动的规律性认识,就必然质疑蔬菜、水果价格为什么在冬季会大幅度上涨……农产品市场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块特殊“翘翘板”,是统筹市民和农民利益的一个重要节点。只有通过提高农产品市场监测预警水平,为调控农产品市场提供一个科学的“坐标系”,才有可能在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中找准支点,促进农产品市场稳定运行,既保护农民合理收益,又兼顾好市民利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