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福建省高度重视生猪养殖污染防治工作,特别是去年国务院《条例》实施后,省委省政府以铁的决心、铁的措施、铁的纪律,全面打响生猪养殖污染防治攻坚战。通过一年来的努力,已取得显著成效,水变清了,生猪生产脏乱差的形象得到改变,粪污资源利用率大幅提升,养殖场标准化率进一步提高,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正在走出一条生产、生态共赢的现代生猪产业永续发展之路。 一、主要做法 (一)抓调查摸底,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去年,全省历时两个月,先后组织人员10万多人次,深入每一养猪场(户),逐一填写禁养区和可养区生猪养殖场(户)数量、分布、粪污处理模式和设施建设运行等情况,并进行登记造册,由当地政府盖章后逐级上报。福清、武平、晋江等县市还专门委托测绘公司对所有养殖场户进行测绘留影,做到“一场一图”。 (二)抓总量控制,实现从源头上减排。省政府提出实行生猪养殖总量控制,即全省“十三五”期间生猪年出栏总量控制在2000万头以内,将控制指标细化到市县,并以省政府文件下达,作为考核市长环保目标责任书的主要内容。目前,老百姓都知道养猪要有指标、环保要达标、规模要适度,已保留下来的猪场投入环保积极性也明显提高。 (三)抓关闭拆除,突破治污重点难点。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生猪养殖面源污染防治工作六条措施的通知》明确提出禁养区划定标准,禁养区内所有养殖场户要在2015年全面关闭拆除;同时,存栏250头以下的生猪养殖户在2015年底前如不改造或改造后达不到排放要求的,也要全面关闭拆除。截至目前,已累计拆除禁养区内养猪场(户)6.16万家,消减存栏生猪659.57万头;拆除可养区内存栏250头以下养猪户1.72万家,消减存栏生猪178.42万头,全省已完成强制关闭拆除任务80%以上。 (四)抓改造升级,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省政府《六条措施》规定,对全省存栏250头以上的10072个生猪养殖场实行逐场改造,分五年完成,其中存栏5000头以上的改造任务在2016年底前完成,其他在2018年底前全面完成,实现达标排放或零排放,凡是未在规定时间完成改造任务的一律关闭拆除。一年来,各级政府和农业、环保等部门,对照省政府下达的年度改造任务,建立标准化改造的倒逼机制,做到“一场一策”、“一场一方案”。截至目前,全省已有2291家生猪养殖场通过标准化改造验收。 (五)抓指导服务,推广污染防治新模式。近年来,福建省各级农业部门采取多种形式,强化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的指导服务,推广能源生态型、能源环保型、非接触式微生物发酵床等多种治理方式。同时,积极探索创新治污新机制新模式,在全省延平区、新罗区推行“政府搭台、专业公司治理、部门监管、业主付费”的养殖污染第三方治理模式,实行养治分离,吸引和扩大社会资本投入环境治理领域,推动环境服务业加快发展,提高污染治理专业化水平和治理效果,得到中央媒体报道和各级领导肯定,福建省农业厅与环保厅也已联合召开第三方治理模式现场会。 二、体会 (一)认识到位是前提。畜牧业发展再也不能走拼生态、拼环境的老路了,已经到了不得不“踩刹车”、“转方式”的关键节点。加快发展生态畜牧业比以往任何一个时候都更为重要、更加紧迫,要坚持逐步还旧账,不欠新账,但在这过程中,必须要付出代价,必然会有阵痛,但这个代价的付出值得,阵痛迟来不如早来,这也是促进生猪产业转型升级的极好时机。正是有了这种认识,各地党委政府真正重视,部门真诚合作,企业从“要我治理”变成“我要治理”。 (二)政府主导是关键。生猪养殖污染防治是一项系统工程,任务十分艰巨复杂,仅靠部门力量是不可能做好的,特别是农业(畜牧)部门是拉不起这辆大车的,必须由政府来承担。全省在推进生猪养殖污染防治工作过程中,始终坚持政府主导,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每季度各地工作进展情况直接向市县政府通报,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挂帅、亲自指挥、亲自督导,定期听取汇报、协调解决问题,上行下效,上率下行,真正把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放在政府工作的突出位置,作为优先问题来解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