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发展生态养猪的几个技术问题 3.1 发展生态养猪,应走产业化、规模化与专业化生产之路 环境保护是养猪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不重视养猪环境污染的处理,将会使养猪业陷入恶性循环,使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环境日益恶化。因此,要积极构建新型的养猪业经营体系,促进规模化经 营和标准化生产,倡导建设生态养猪牧业小区,大力发展生态养猪,统一处理牧业小区排放的粪污与疫病防控,确保养殖生态环境的安全。发展生态养猪需要做到三个结合:一是养猪与环保相结合,发展养猪业不能破坏农村的生态环境,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要牧业小区建设与粪污处理建设同步进行,确保养猪业持续协调的健康发展;二是养猪与种植业相结合,猪场排出的粪尿与污水可先在沼气池中发酵,进行无害化处理,然后进入菜园和田地循环利用,既猪-沼-果园、菜园、田地模式,这是循环利用资源的一种好形式;三是生态养猪牧业小区与规模饲养相结合,实行规模化、产业化、安全化生产经营,以屠宰加工企业为龙头,以生态养猪牧业小区为基地,以市场为导向发展养猪产业化集团生产,即 “公司+基地+农户”的社会化养殖模式。这样不仅能降低农民养猪的成本、有效防控疫病、保证产品质量安全、提高市场竞争力,而且有利于提高养猪生产效益、保护生态环境、促使农民走专业化生产发展之路,也有利于保障动物性食品的安全。 3.2 养猪场的环境控制 3.2.1猪场的选址与规划布局 (1)猪场的选址。猪场场址应远离村庄、工厂、 学校、旅游点、水源保护区、医院、交通主干道、屠宰 加工厂及兽医防疫检疫机构等,距离村庄(居民区)至少5千米以上,距离城镇应10~20千米之外,距离 交通主干道300米以上。应选择地势高燥、背风向阳、水源充足、土壤通透性好、便于排水、供电有保 障、不受山洪威胁、生活与交通方便的偏远地区建 场,同时也要考虑当地生态农业的综合发展,与其尽 可能做到相互促进,实现资源良性循环,变废为宝, 达到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的要求。 (2)猪场规划布局。 1)养猪场在总体布局上应按“三点式生产”规划设计。 生产区:包括各种种猪舍(配种室)、其它猪舍、 隔离舍、消毒室、兽医室、药房、沐浴室、病死猪处理室、值班室、维修与仓库、出猪台、粪污处理场。场区净道与污道要分开。每栋猪舍之间间距20~25 米,配种舍、妊娠舍、产仔舍之间间距50米,妊娠舍、保育舍与肥育舍之间的间距各为100米,使之 成为3个生产小区。生产区的隔离舍和粪污处理场应处于猪场的下风方向,距离猪舍100米之外。猪 群的移动应按配种间、妊娠间、产仔舍、保育舍、肥育舍、出猪台方向进行移动。 生产辅助区:包括饲料厂、仓库、供水系统、变 电室、车库、机修房、消毒间等。 生活管理区:包括办公室、会议室、资料室、食 堂、宿舍、活动室、会客室等。生活管理区可分管理区 与生活区两部分建设,处于猪场上风处的一角,距离 生产区与生产辅助区各100米之外。 2) 环境的绿化。猪场要建3米高的围墙,周围设防疫沟。场区周围与场区内要栽种树木进行绿化,以改善猪场的环境,净化空气,阻留有害气体、尘埃和细菌;减少噪音、防水、美化环境等。 3.2.2 猪舍环境控制措施猪舍的环境控制主要包括温度、湿度、阳光、空气及粪污处理等内容。 (1)猪舍的温度。猪只对猪舍内环境温度的高低非常敏感大猪怕热,小猪怕冷”。温度偏低(如12 °C 以下),猪只增重可减少4.3%,饲料报酬降低5%,同时可诱发呼吸道和腹泻性疾病。温度偏高(如30 °C 以上),猪只采食量下降,饲料报酬降低,肥育猪不长,母猪可能流产,或中暑、气喘等。猪舍内的适宜 温度一般哺乳仔猪为25〜32 °C,生长猪为20〜24 °C, 成年猪为18~22 °C。冬季天气寒冷,猪舍内要做到保温通风,控制好门窗的开启,充分利用阳光热,增添加温设备(如保温箱、地热、暖气、火炉、火墙等)。夏季炎热要注意防暑降温,可根据实际需要采取空调、 滴水、沐浴降温、蒸发降温及地板降温等。 (2)猪舍的湿度。猪舍内的适宜湿度范围为65% ~75%。高温高湿环境猪体散热困难,易导致食欲下降,采食量减少,生长缓慢,甚至发生中暑而死亡。低温高湿环境猪体散热增加,感觉寒冷,猪只的生长发育减慢。空气湿度过高,有利于病原微生物繁殖,使猪只抗病力降低,诱发呼吸道、消化道和关节炎疾病,以及皮肤干燥或干裂等。可采取控制猪舍内积水,少用水冲洗栏圈与地面,保持干燥,设置通风设备,加强通风,以降低猪舍内的湿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