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1-11-17 点击: 次 来源:阳光畜牧网 作者:阳光畜牧网 - 小 + 大
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重大动物疫病的防控力度,有效地控制了禽流感、口蹄疫等疫病的暴发流行,保障了畜牧业健康持续发展和公共卫生安全。但动物疫病防控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从近期疫情形势看,禽流感、口蹄疫等重大动物疫病点状散发的态势没有得到根本扭转,全球范围动物疫情加重,周边国家疫病频发,境外疫情威胁难以有效缓解。为进一步加强重大动物疫病防控,有效控制其危害,有必要认真研究疫病的流行规律,制定科学的防控政策措施。本文将从疫病流行过程的三个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动物)入手,分析当前我国动物疫病的来源和病因、发病机制、疫病蔓延和流行的影响因素,以及当前在控制疫病流行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从而针对性的提出疫病的综合防控措施建议。 1 疫病传播的三个环节及其作用分析 疫病之所以能传播或流行,就是具备了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动物三个环节或三个基本条件,这三个环节周而往复,形成疫病的持续流行或蔓延。 1.1 传染源 传染源,也称传染来源,是指有某种疫病的病原体在其中寄居、生长、繁殖,并能排出体外的动物机体。具体说传染源就是受感染的动物,包括患病动物和带病原体的动物。它们能排出大量的病原,污染各种外界环境因素,包括畜舍、用具、饲料、水源、空气、土壤等。 1.1.1患病动物 患病动物是最主要的传染源。不同阶段的发病动物,其作为传染源的意义也不相同。前驱期和症状明显期的发病动物,能向体外排出大量病原体且具有症状,作为传染源的意义最大。潜入期和恢复期的动物是否具有传染源的作用,则随病种的不同而异。在扑灭疫情过程中扑杀并无害化处理所有发病动物,就是要消灭这个最主要的传染源。 1.1.2 病原携带者 病原携带者是指外表无症状,但携带并排出病原体的动物。病原携带者排出病原体的数量一般没有发病动物排出的量大,但因其没有发病不易被发现,有时可成为十分重要的传染源,如果在疫情监测时没有发现或检疫不严,还可以随动物及其产品的运输散播到其他地区,造成新的暴发流行。疫病监测、动物检疫最重要的作用就是要及时发现病原携带者;扑杀检测阳性动物及发病动物的同群动物,就是消灭病原携带者这类传染源。消灭和防止引入病原携带者是传染病防控中艰巨任务之一,也是消灭一种疫病的最后攻坚阶段。 1.2传播途径 病原由传染源排出后,经一定的方式再侵入其他易感动物所经过的途径称为传播途径。研究疫病传播途径的目的就在于弄清每种疫病是通过什么方式传播的,以便采取加强管理、消毒、无害化处理污染物、杀灭媒介昆虫等针对性的措施,切断病原体传播的途径,防止易感动物被感染,这是防控动物疫病的重要环节之一。传播途径分为两大类:一是水平传播, 即疫病在动物群体之间或个体之间以水平的形式横向传播;二是垂直传播,即从母体到其后代的纵向传播。 1.2.1 水平传播 水平传播可分为直接接触传播和间接接触传播两种。 直接接触传播在没有任何外界因素的参与下,病原体通过被感染的动物(传染源)与易感动物直接接触(交配、舐咬等)而引起传播的方式。如狂犬病,可通过患病动物直接咬伤易感动物将狂犬病病毒带进伤口引起感染;布病可通过被感染的动物与易感动物间的交配传播等。 间接接触传播必须在外界环境因素参与下,病原体通过传播媒介使易感动物发生感染的方式。从传染源将病原体传播给易感动物的各种外界环境因素统称为传播媒介。传播媒介可能是生物(媒介者),也可能是无生命的物体(媒介物或污染物)。大多数疫病如口蹄疫、禽流感、猪瘟、新城疫等均以间接接触为主要传播方式,同时也可通过直接接触而传播。 1.2.2垂直传播 有三种方式。 经胎盘传播受感染的怀孕动物经胎盘血流将病原体传播到胎儿,使其被感染。可经胎盘感染的疫病有:猪瘟、猪细小病毒感染、牛黏膜病、伪狂犬病、布病等。 经卵传播 由携带病原体的卵细胞发育而使胚胎受感染。主要见于禽类,如禽白血病、产蛋下降综合征、鸡传染性贫血病、禽脑脊髓炎、鸡白痢等。 经产道传播病原体经怀孕动物阴道通过子宫颈口到达绒毛膜或胎盘引起胎儿感染,或胎儿出生时暴露于严重污染的产道,经皮肤、呼吸道、消化道感染母体的病原。常见的病有大肠杆菌病、葡萄球菌病、链球菌病、沙门氏菌病等。 动物疫病的传播途径比较复杂,每种疫病都有其特定的传播途径,有的可能只有一种途径,如皮肤霉菌病、虫媒病等;有的有多种途径,如炭疽可经接触、饲料、饮水、空气、土壤或媒介节肢动物等途径传播,但在不同的病例中则有不同的传播途径。掌握病原体的传播方式及各种传播途径所表现出来的流行特征,将有助于对现实的传播途径进行分析和判断,从而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 |
上一篇:养殖中通风换气的重大意义
下一篇:猪瘟发病新特点及综合防控
|
建议使用1440*900分辨率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