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登陆 | 注册 | 留言 | 设首页 | 加收藏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视频图谱 > 牧医图谱 > 文章

肉牛种业的昨天、今天和明天(图)

时间:2021-03-12    点击: 次    来源:华信共享智库    作者:李俊雅、陈燕 - 小 + 大

三、问题与差距
2020年我国牛肉产量672万吨,同比增长0.8%。国家肉牛牦牛产业技术体系研究表明:未来一段时期内国内牛肉市场呈刚性需求,2030年我国牛肉消费量将达到1200万吨以上,如果没有明显技术进步,我国生产的牛肉远远不能满足需求增长。我国肉牛育种总体起步较晚,育种组织架构、技术体系虽基本建立,仍需进一步完善,自主培育的种牛生产性能与国外存在较大差距。从生产水平看,发达国家肉牛平均胴体重在300千克以上,我国中原和华北等养殖水平高的地区能达到240千克,但全国平均不超过160千克,总体上还处于初级阶段。总的看,我国肉牛育种还存在以下问题:
1.遗传改良的基础工作薄弱。主要品种种子母牛数量不足,种牛场基础设施落后,自主培育种牛机制不健全,种公牛总体性能不高。良种肉牛品种登记、体型鉴定、生产性能测定、遗传评估、杂交配合力测定等基础工作开展不足,肉牛后裔测定数量偏少。特别是部分地区对肉牛种业的认识不足,片面追求感官性状,把重要经济性状放在产业次要位置。基层良种推广力量不强,一些地方人工授精等实用技术普及率低。
2.联合育种进展缓慢。我国有着大规模的优良杂交群体,但后续选育工作没有跟进,导致群体生产性能徘徊不前甚至下降。联合育种的组织机制不完善,特别是地方保护主义的思想使遗传背景相似种群不能联合起来进行统一选择,致使选择强度降低,每个群体的遗传进展均不理想,培育的新品种地域性强,不利于大面积推广。一些地区在杂交改良和生产过程中不断更换父本品种,盲目杂交不仅没有起到提高生产性能的作用,反而造成种群遗传背景混乱,生产性能停滞不前。
3.地方牛种资源保护和利用能力不强。“良种化”为“洋种化”的观念根深蒂固,导致地方牛种选育提高进展滞后,地方牛种肉质好、耐粗饲、抗逆性强等优良特性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4.技术研发投入不足。由于缺乏有效的支持和投入,使一些先进技术不能快速转化为种群的遗传优势,导致产业主导品种还需要引进国外优质冻精和胚胎。
四、肉牛种业“十四五”发展方向
1.加快推进肉牛遗传改良计划。继续实施全国肉牛遗传改良计划,进一步健全肉牛良种繁育体系,完善肉牛品种登记技术规程、肉牛良种登记技术规程,扩大肉牛高质量育种核心群规模,增强种公牛自主培育能力,提高肉牛核心种源自给率。完善相关核心场的管理办法和监管机制,进一步明确各省区及主要产区的遗传改良计划及实施方案,从而形成全国一盘棋的系统选育和科学改良,使国家层面的改良计划落地生根。
2.深入实施肉牛育种联合攻关。继续实施“华西牛”新品种培育联合攻关,对有条件的分散种群开展联合育种;对地方品种可以开展品种间的联合育种,以便发掘特定经济性状,培育特色肉牛产业。对于条件较为成熟的安格斯牛联合选育、具有民族特色的五大地方黄牛及相关培育品种可优先启动。建立夏洛来牛和利木赞牛等引进品种的育种群和核心群,为其改良群和杂交生产提供优质种源。
3.推进肉牛遗传评估技术升级换代。加强性能测定,进一步扩大国家肉牛育种数据库,完善数据收集传输系统。开展多品种基因组选择平台建设,建立西门塔尔牛、安格斯、云岭牛、新疆褐牛、和牛及秦川牛等地方品种的混合参考群体,研究多品种基因组评估技术,自主开发评估系统,力争在“十四五”末能够应用该平台对我国大部分肉牛品种的核心群实施较高准确度的基因组育种值评估。
4.制定品种资源保护技术方案和重点品种选育提高方案。完善保护品种的保护方案以及与其相结合的选育提高方案,在保种的同时逐步提高其特色性状的遗传水平和整体生产水平。根据市场需求研究培育品种和正在培育品种的育种规划,制定选择指数,加快遗传进展。发掘地方品种的优良基因,探索其特性遗传机制,为保护优良地方品种提供保护方法和目标。
5.加强育种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品种性能测定站和世界肉牛种质资源库,完善育种场的性能测定设施,加快性能测定的信息化进程,大幅提高育种数据质量。建立围绕我国肉牛主要品种及品种间杂交性能的测定中心,开展肉牛性能测定站的建设,优先布局东北肉牛生产性能测定站,探索运营机制,在获得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开展中原、北方、南方、西部测定站的建设,全面客观评价品种的性能和遗传水平,科学指导全国肉牛生产。

上一篇:非瘟再起猪场如何做到精准清除?(图)

下一篇:经典猪瘟的特征性病理变化(图)

网站地图 | 服务条款 | 联系方式 | 关于阳光
冀公网安备 13050002001403号

|

建议使用1440*900分辨率浏览 
冀ICP备14003538号  |   QQ:472413691  |  电话:0319—31630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