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3-23 点击: 次 来源:中国科技报 作者:佚名 - 小 + 大
“无抗”养殖,就是养殖过程中不用任何种类的抗生素。过去,抗生素广泛应用于生猪等养殖上,被视为预防和治疗动植物感染细菌、真菌、病毒等微生物的“万能药”。 然而,长期使用抗生素会导致药物的抗微生物作用降低或消失,即抗微生物药物耐药性(AMR)。数据显示,2019年,有495万人的死亡与耐药细菌感染有关,其中127万人的死亡是直接由AMR导致的。AMR已成为全球人口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2019年7月,农业农村部发布公告,决定停止生产、进口、经营、使用部分药物饲料添加剂,自2020年1月1日起退出除中药外的所有促生长类药物饲料添加剂品种,同年7月1日起饲料生产企业停止生产含有促生长类药物饲料添加剂(中药类除外)的商品饲料。自此,我国正式迈入饲料“禁抗”时代。 饲料“禁抗令”发布已有两年,我们离全面“无抗”养殖还有多远? 现状:产品技术涌现 市场机制待完善 我国正式步入饲料“禁抗”时代前后,相关高校、科研院所、饲料企业以及养殖企业纷纷加快寻求“替抗”技术和方案。2021年11月,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关于推介发布2021年农业主推技术的通知中,遴选了114项农业主推技术,畜禽抗生素减量替代技术位列其中。 “‘替抗’严格意义上讲包括从‘有抗’到‘无抗’的整个演变过程。”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首席研究员印遇龙表示,日粮营养配方和营养性添加剂的选用是当前“替抗”技术的核心,如调低日粮蛋白质水平,充分考虑纤维、碳水化合物营养,兼顾微量元素、维生素和电解质营养平衡,提升猪群的免疫力等。 现在市面上已经涌现出不少“替抗”产品,包括天然植物提取物、微生态制剂、化学益生素、有机酸、酶制剂、有机矿物元素、生物活性肽、中草药制剂等。 “根据部分养殖场防控非洲猪瘟和促生长数据,在饲料和保健都不用抗生素的前提下,中药效果非常明显。”印遇龙表示,中医药既能治病,也可防病,它不仅不污染环境,还能降低养殖场生物安全成本,增强生物的自然生态平衡。 未来如果推行中医药“替抗”理念,重点应是针对免疫力提升与发病前期的调理,而非发病中后期的治疗。 重庆市畜牧科学院院长、国家生猪技术创新中心主任刘作华研究员认为,免疫调节肽作为一类安全、无残留的新型生物活性肽“替抗”产品,不仅能增强动物机体免疫力,还可以促进动物生长,提高饲料转化效率,在饲料“替抗”中的作用正逐步凸显,成为最具开发潜力的“替抗”产品之一。 以生猪养殖端企业新希望六和股份有限公司为例,该公司在饲料“禁抗令”发布后,从改善生猪养殖环境和使用新产品等方式着手在饲料中“替抗”,目前正逐步探索养猪场全面“无抗”养殖。 “其实‘替抗’的过程也是一个探索新养殖模式的过程。”该公司饲料研究院副院长李勇表示,生猪养殖环境的改善对“替抗”很有帮助,疾病综合防治的原则是预防为主、治疗为辅,好的养殖环境可以抑制各类细菌滋生,从而减少抗生素在养殖过程中的使用频次。 因此,关注新的“替抗”产品和技术的同时,要着力改善养殖环境,向优良的养殖环境要“替抗”动力。 南京农业大学教授、国家生猪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常务副理事长黄瑞华认为,生猪等畜禽养殖走向全面“无抗”,还面临着疫病防控的压力,养殖业从庭院式为主向规模化为主转变过程中,各种模式、各种档次的养殖场都存在,这也就增加了疫病防控压力。 非洲猪瘟进入我国以来,健康保障更是难上加难,因此养殖“无抗”需要养殖大环境净化,也就是要努力净化一些重大动物疫病。 印遇龙和黄瑞华一致认为,当前市面上的“替抗”产品质量和效果参差不齐,尽管有各种各样的“替抗”营养方案,但需要进一步提炼、提效;目前还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按质论价的政策体系,缺乏市场机制以约束市场监管、调整消费理念以及激励实际购买行为等。 养殖端:改变行业认知 走向全面“无抗” 要实现全面“无抗”养殖,关键落脚点在于养殖场如何开展好“替抗”工作,养殖端企业对饲料“禁抗令”的态度很关键。 “我们从2017年开始就已经在尝试做‘无抗’饲料,因此‘禁抗令’实施对我们的冲击并不大,前期形成的‘替抗’技术方案已经很好地控制了‘无抗’后的用药成本,保障了使用效果。” 养猪端企业环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技术总监鲍英慧说,不用抗生素后他们发现,猪肠道的微生物稳态、免疫系统稳态会更好,替代方案更进一步保证了动物的健康度,这让他们更有信心全面探索“无抗”养殖系统方案。 鲍英慧说,期待我国养殖端的养殖环境在饲料“禁抗令”发布后逐步形成良性循环态势,真正实现安全优质、高效养猪。 |
下一篇:工业饲养的速成鸡可以放心吃吗?
|
建议使用1440*900分辨率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