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12-22 点击: 次 来源:AI财经社 作者:佚名 - 小 + 大
三、万物皆周期 周期是经济学术语,但是在猪的身上出现得非常频繁。基本每18个月就要经历从高价到低谷的轮回,比半导体行业的摩尔定律还要规律。 猪周期的循环逻辑不难理解:猪肉价格上涨——能繁母猪存栏大增——生猪供应增加——猪肉价格下跌——大量淘汰能繁母猪——生猪供应减少——猪肉价格上涨。梳理前三轮周期出现的原因,主要推手无外乎是生猪疫病和环保政策。 2007年,牧原股份董事长秦英林就意识到,“猪肉高到一定程度摔下去就更狠”。那时的他已经创业15年,掌握了一定的市场规律,认为猪价的高低不会左右他的情绪起伏。 但他怎么也没想到,14年后这轮生猪价格的下跌堪称“史诗级”。许多养猪人都生动诠释了什么叫“站得越高,摔得越惨”。 近15年来,中国猪肉市场经历了三个完整的猪周期,当下的第四轮周期刚刚过半。 第一轮猪周期起始于2006年。那一年,国内爆发了高致病性猪蓝耳病,温氏因对该疫病的迅速反应和有效的防控手段,稳坐“猪王”的头把交椅。秦英林当时还带着团队到温氏学习技术和经验。 2010年4月-2015年3月,猪瘟、口蹄疫是造成第二轮猪周期的主要因素,但这两次生猪疫病并未导致能繁母猪大规模减少。牧原股份还赶在周期的尾声,在2014年顺利上市。创始人秦英林、钱瑛夫妇凭借90亿元的总资产,首次成为登上胡润榜的河南首富。 而发生在2015年3月之后的第三轮猪周期,则是因为《新环保法》的出台,养猪行业环保监管特别严格所致,大量中小猪场退出。像牧原这种大规模养殖的企业毕竟还是少数,个体养殖户大量存在,他们的污水基本不经处理直接排到河里,不仅危害河里的生物,也让当地居民苦不堪言。 本轮猪周期始于2018年下半年,非洲猪瘟导致生猪企业能繁母猪非正常性大量死亡,进而破坏了育种体系。当年8月3日,中国在辽宁省沈阳市沈北新区确诊了首例非洲猪瘟疫情,传染来源至今不明。 俄罗斯和东欧国家应对猪瘟的核心防治方式都是“大面积扑杀”,然而其中一半的国家有根除后再次感染的情况。我国的母猪也是从北到南受损严重,尤其是河北、山东和河南等几个地区,母猪存栏量折损幅度至少在30%以上,严重地区甚至超过了50%。 结果就是,猪肉市场供不应求,猪价不断创造历史新高。2018年8月,生猪价格在21.96元/公斤,两年不到,猪价翻倍,涨到了52.96元/公斤。当时浙江还因为不能跨省调运生猪的规定,菜市场一度出现一肉难求的局面。 周期之下,养猪龙头的位置也很难稳固。 第一家在A股上市的养猪公司其实是河南的雏鹰农牧。雏鹰的发展路径与温氏差不多,都是养鸡起家,发展到养猪,并且养猪的模式都是公司加农户。 2010年,雏鹰在深交所挂牌,上市时市值达到70亿元。但后面一系列骚操作,又是投资沙县小吃,又是搞电竞,不务正业。结果到2019年,猪周期正式反弹走高之时,雏鹰农牧却自己先倒下了,被高达百亿的债务拖垮,200万头猪被活活饿死,最终不得不宣布破产。 而在牧原股份正式坐上养猪头把交椅之前,温氏股份一直扮演着老大哥的角色。这是模式上的优势,轻资产方便快速扩张。但后来也因为非洲猪瘟的防治问题,温氏在这一轮周期中遭到重创,被一直坚持重资产模式的牧原股份反超。 不过,不仅仅是温氏,养猪三巨头现在的日子都不好过。三季度末,正邦科技资产负债率高达75.23%,处于行业较高水平。而牧原股份、温氏股份资产负债率分别为57.77%、61.67%。进入本轮猪周期后,越滚越高的负债给企业的未来埋下深雷。 中国农业科学院的研究员有个判断,疫情冲击对猪肉价格的影响持续时间较长,至少在20个月后才开始趋于平稳,最长时间达到30个月。 要知道,自1921年非洲猪瘟首次在肯尼亚爆发以来,有公开报道遭遇过非洲猪瘟侵袭的国家多达62个。其中解决最好的巴西,也花了7年才根除。 中国的养猪企业进入规模化发展不过30多年的时间。企业造富的成功故事还是比失败的多。在经历了三个完整的“猪周期”后,温氏、牧原、正邦挨过了猪价的压力测试,完成了各自公司规模的螺旋上升。 但行业的根本矛盾还是无解,这也意味着巨大的不确定性。以养猪为代表的农牧行业,本质还是“靠天吃饭”,至少从牧原、温氏和正邦这二十多年的发展看,企业的命运很难掌握在自己的手上,一不小心容易被拖入深渊。 |
|
建议使用1440*900分辨率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