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农村部生猪产业监测预警首席专家、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副研究员王祖力博士指出,按自繁自育模式测算,我国生猪产业6月份才开始进入整体亏损,此前的5月份出栏的头均盈利仍有450元左右,前5个月更是平均达到近1500元,属于历史上少有的高盈利水平。 “生猪产能还在恢复,行业的冬天还没有来,猪价依然会处在一个趋势性的下行通道,养殖场户要有充足的心理准备。”王祖力在日前举行的第三届奥特奇中国猪业技术年会上判断称。 不过他强调,当前猪价跌破成本并非出栏生猪出现了过剩,而是市场高估春节疫情影响,行业集中压栏使得出栏活重异常偏高,从而导致市场出现了阶段性的扭曲。“某种程度上是赌徒心态使然。” 1 产能恢复 王祖力表示,我国原定的生猪生产恢复的三年任务目标已经提前完成,如截至今年5月底,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已相当于2017年年末的98.4%,生猪存栏量相当于2017年年末的97.6%。但出栏量跟产能的恢复是两个概念,按生物学规律推算,在能繁产能恢复之后,肉猪出栏通常需要10-11个月才能恢复到正常水平,因此目前的肉猪供应量与常年水平还有一定的差距。 猪肉产量则是另一番景象——压栏导致出栏生猪头均猪肉产量较2017年同期增长超过10%(前段时间全国平均出栏活重达到136公斤),意味着猪没有过剩,但是肉可能过剩了。 何以会出现这种异常?王祖力称,今年春节前后部分地区生猪疫情有所抬头,使很多人相信我国生猪产能又损失了30%-40%甚至更高,后面猪价会出现暴涨,从而开始惜售甚至二次育肥。但事实上,疫情仅使局部地区产能受到了一些影响,全国产能恢复的势头并没有出现逆转。 “于是2月份等到3月份,3月份等到4月份,4月份等到5月份,5月份等到6月份,一直到6月中上旬,养猪人的心理防线彻底失守,猪价出现了加速下跌。”他说,由于出栏量还没有恢复到正常年份的水平,但是养殖环节已经出现了严重亏损,这便是市场的一种扭曲。 他还指出,猪价之所以超预期下跌,也因为3-6月是猪肉消费需求的淡季,对猪价支撑能力弱;同时冻肉对市场带来一定冲击,特别是春节前后新冠肺炎疫情导致进口冻肉积压严重。 2 消费需求 不得不承认,我国目前的猪肉消费能力亦较正常年份要弱。 王祖力分析称,这首先是有新冠肺炎疫情的因素,一些城市包括沿海发达地区的很多企业出现经营困难,就业机会减少,农民工出现了返乡潮,这部分农村居民和低收入群体的购买力有所下降。其次,人口结构上的老龄化趋势亦导致猪肉消费需求偏弱。 第三个因素是禽肉对猪肉的替代。据介绍,2000年至2018年,猪肉在我国肉类消费中的占比从66%降到了63%,相应的禽肉从18%提升到了21%。而到了2020年,猪肉的占比降到了53%,禽肉增至31%,“两年吃掉了10个百分点”。他说,在生猪产能恢复之后,禽肉将可能“回吐”部分市场,但有一部分将会固化下来,成为实质性的消费结构变化。 还有的一个原因是生猪养殖成本的抬升,使得正常水平的猪肉价格中枢上移,从而进一步抑制了消费能力。 这从生猪屠宰量上可看出些端倪。王祖力提供的数据显示,我国今年4-5月的屠宰量约相当于2018年同期的九成。“我们知道6月份生猪养殖已经陷入亏损,价格已经跌到很低的水平,但是你的猪肉消费还不到那个时候的九成,也就说明你的购买能力就是弱了。” 此外可以看出,生猪屠宰量在去年7月出现了一个低点,“对应的就是这一轮周期的市场供应拐点。”王祖力说,“这就意味着,从2020年8月份开始,猪价总体上都是处于趋势性下行。” 3 后市展望 王祖力认为,随着猪价下行,肉猪出栏活重将趋于下降,市场扭曲将会得到修复。 他同时判断,今年三季度猪价有望反弹,因为春节前后那轮疫情虽然对产能影响不大,但造成了那一段时间的仔猪成活率较低。“三季度可供上市销售的商品猪数量会有一个阶段性的减少,所以理论上来讲猪价会有一个短期的上涨。” 王祖力亦提示,对三季度猪价上涨的幅度不要过于乐观,因为从去年11月份到现在流入市场的冻肉很少,而每个月的进口量都保持在高位,冻肉积压很严重。一旦市场价格出现明显上涨,这部分供应就有可能涌入市场,压制猪价涨幅。 从更长远来看,除了一些疫情的因素,市场需要重点关注的风险点应该是“牛猪”的消化进度及进口冻肉的上市节奏。“这两个指标是能够直接决定三季度甚至下半年猪价走势的核心指标。什么时候释放得差不多了,市场供需才会处在一个相对平衡的状态。”王祖力指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