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安全措施是指采取有效的疫病防制措施和防污染措施, 以预防传染病和污染物传入鸡场并防止其传播。生物安全措施的制定必须考虑到传染病的三个环节, 即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动物。控制传染源是指控制体内有病原体生长繁殖并不断排出体外的人和动物, 它包括发病鸡只、病原携带者和受感染的人和动物。切断传播途径是指病原体由传染源排出后切断其侵入易感动物的途径。保护易感动物是指保护对某种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的鸡群。生物安全措施建立的目的就是通过生物隔离、生物卫生和消毒、饲养管理、生物防疫、疫病控制等一系列手段消灭传染病的三个环节, 使传染过程终止。规模化鸡场的生物安全措施主要内容如下。 1 生物隔离 1.1 场址选择 规模化鸡场应选在地势较高、干燥平坦、向阳背风及排水良好的场地, 要避开低洼潮湿地, 远离沼泽地。鸡场的土壤要求过去未被鸡的致病菌、病毒和寄生虫等污染, 透气性和透水性良好, 以便保证地面干燥, 鸡场要有水量丰富和水质良好的水源, 同时便于取用和进行防护。为防止鸡场受到周围环境的污染, 选址时应避开居民点的污水排出口, 不能将场址选在容易产生环境污染的企业下风向处或附近。 1.2 场区规划 鸡场的管理区、生产区、隔离区按主导风向、地势高低及水流方向依次排列。鸡场内管理区和生产区应严格分开并相隔一定距离, 生产区是鸡场布局的主体, 从上风至下风方向依次安排育雏舍、育成舍和成年舍。隔离区是卫生防疫和环境保护工作的重点, 与外界接触要有专门的道路相通。场内应分设净道和污道, 净道用于运输饲料、产品;污道则运送鸡粪、病鸡、淘汰鸡及其他污物。 2 生物卫生和消毒 2.1 人员、生产工具及车辆的消毒 饲养人员进入鸡舍必须换上消毒过的工作衣帽。手部在无腐蚀的消毒液中浸泡3~5min, 再用水冲洗。生产区应备有专门胶鞋, 并通过脚踏消毒池进入生产区。进入生产区的通道必须是唯一通道。仓库、更衣室、饲料转运储存间等要安装紫外线灯, 连同料车等工具进行必要的消毒。 2.2 鸡场环境卫生消毒 育雏舍周围每日清扫消毒, 其它鸡舍每周至少1次大扫除, 每月1次全场范围的清洁消毒工作。鸡场生活管理区每日消毒1次。 2.3 空鸡舍的清洁消毒 鸡舍在全群出栏后至下一批进入前, 对鸡舍及用具进行全面地彻底地严格消毒及空置。鸡舍空出后, 保持3周时间的空舍期, 要按照清扫、清除、高压清洗-干燥-消毒-高压清洗-干燥-消毒-高压清洗-密闭、熏蒸、空置的程序进行清洁消毒处理, 彻底清除鸡舍中的病原微生物。 2.4 带鸡消毒 带鸡消毒一般应做到每日1次或隔日1次。消毒顺序为:房顶、进风口、鸡群、笼、蛋网、笼架、地面;消毒枪与鸡笼呈45°角, 消毒喷枪所喷出的雾滴应小而分散, 不能喷出水柱。夏天可根据情况适当增加次数, 以起到降温作用, 冬季如外界气温较低时可通过加温后喷雾。 带鸡消毒必须在鸡舍内无鸡蛋的时候进行, 以免消毒剂喷洒到鸡蛋表面。带鸡消毒时使用碘制剂、季铵盐类和次氯酸钠, 禁止使用酚类消毒剂。 2.5 鸡场废弃物处理 鸡舍内的鸡粪应根据季节、鸡舍环境控制等情况定时清除鸡粪, 通过专用通道运出鸡场500m以外出售或无害化处理, 不可堆放于鸡舍周围。活疫苗瓶及包装物应先经消毒液浸泡后放入包装袋与其它经过包装的垃圾运出鸡场集中处理。 3 饲养管理 加强饲养管理、增强机体的抵抗力, 是减少鸡群感染疾病的非特异性措施。实践证明鸡群的整体抵抗力越高, 发病的几率越低, 表现出的生产性能越好。因此, 鸡群的整体抵抗力是机体特异性免疫力的基础。 3.1 坚持全进全出的饲养方式 雏鸡、育成鸡和成年鸡必须分区、分场饲养, 实行全进全出的饲养方式, 保证鸡场有充分的间歇时间, 能够进行彻底清理消毒, 减少疾病传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