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餐桌,民生大事。我国是畜牧生产大国,畜牧业已逾农业总产值的三分之一,极大丰富了居民的“菜篮子”和“肉盘子”。一直以来,生猪生产都是三农发展的大问题,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生猪稳产保供是当前经济工作的一件大事,要采取综合性措施,确保2020年年底,生猪产能基本恢复到接近正常年份水平。” 在《2020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生猪问题仍是官方关注的重点。韩长赋表示,当前生猪生产恢复势头不错,实现今年的生猪生产目标可以预期。“通过努力,一定会确保老百姓的碗里不缺肉。”这是官方对我们的承诺,但多方“合作”,才能共赢! 基于此, 闫之春老师在2020年7月3-4日《第五届国际畜牧业创新论坛》会前就非洲猪瘟防控、复产复养、生物安全以及批次化管理等热议话题进行深度对话。 一、防非复产分两步:全面检测、精准清除! 自从非洲猪瘟入侵我国以来,养猪界“头号杀手”的头衔一直“岿然不动”,2020年农业农村部公开报道了16起非洲猪瘟疫情,虽说确诊频率与去年同期相比有明显降低,但其中风险仍让养殖户高度警惕。对于非洲猪瘟来说,过度的关注往往会适得其反,不少猪场在出现疑似阳性之后,都开始自乱阵脚,加快病毒的扩散。 拔牙,雅称是“精准清除”,是中国兽医界的发明创造,实质上是猪场版的非洲猪瘟净化(根除)手段,通过及时剔除阳性猪、防止病毒扩散,以达到净化非洲猪瘟和保住猪群的目的。 闫之春老师认为,一旦猪场出现疑似阳性病例,并不需要过分紧张,也不用做特别的处理。在我国,全面检测精准清除的技术可以快速地净化一个群体的非洲猪瘟。不少集团猪场以及中小猪场都已经成功实现了群体净化,目前为止已经没有技术性障碍。 在闫之春老师看来,关键做好全面检测、快速采样、精准清除等工作,猪场检测个别阳性非洲猪瘟猪只之后,不一定要等到完全确诊,可以尽快地让可疑猪只和周边猪群通过全面检测,把周边受到威胁的猪只尽快地做离群处置。 建议,“拔牙”后要确保堵截新的病毒入场,并尽最大可能减少或杜绝场内的交叉污染;要确保通过隔离、消毒等措施将场内病毒载量在最短的时间降到最低直到完全清除。 防非复产一直是业内经久不衰的热点话题,自2019年2-3月份以来,众多集团猪场以及中小猪场在防控非洲猪瘟之外,开始尝试复产。其中相关成功案例“数不胜数”,闫之春老师表示成功原因在于各大猪场成功实践的全面检测、精准清除等技术,使得集团猪场以及中小猪场不用再进行全群的扑杀和处置,全面停产和恢复生产也不再成为必要,基本上都能够做到短暂时间内恢复到正常的生产水平。 官方数据显示,从去年10月开始,能繁母猪存栏止降回升,已连续7个月恢复增长,生猪存栏也连续3个月增长。生猪产能的恢复,除了非洲猪瘟防控见效外,也离不开行业内如火如荼的复产行动。 二、非瘟防控利器:批次化生产,感染风险更低! 在非洲猪瘟大环境下,批次化管理更适合猪场生产,这是经过无数猪场实践得来的结论。但对于广大养殖户来说,“批次化生产”还只是一个概念,真正落实的猪场少之又少。在采访过程中闫之春老师结合公司的生产经验,向我们普及了猪场批次化生产的优势。 首先,批次化生产可以帮助猪场大大减少外部环境污染带来的风险,是防控非洲猪瘟的一种有效手段。具体表现为通过实行批次化生产,猪场可以减少物资、工具、人员以及车辆接触猪只的频率。比如减少断奶仔猪出场的批次、延长或做成较大的批次,在批次处需要接触的物资工具也可以得到更好的组织,对于防控非洲猪瘟也更加有利! 其次,通过批次化管理合理规划生产节奏,不仅可以提升猪场生物安全系数,提高猪群健康水平,还能降低成本,提高员工工作效率和栏舍利用率,给猪场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 最后问道,规模猪场该如何设计与实施?企业又该如何制定标准化员工工作流程?闫之春老师认为: (1)规模猪场要结合自身情况,从分娩舍的单元数入手做好批次化。对于通过批次化生产的母猪场,如果分成五个单元,确定每一个单元循环时间再进行分批次生产。如果是28-30天一个循环,那么每间隔28天或者30天就是一个批次。通过这样实现批次化生产配种,可以根据相应规律作出调整。 (2)根据分娩单元来组织批次化生产,每6-7天进行配种,主要是看分娩单元进猪时间间隔来安排生产,这对配种妊娠舍的限位栏数以及其他大栏的栏位数就有了相应的要求。 的确,批次化生产对提高猪场生物安全水平、降低养殖成本、提升程序化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