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8-01-17 点击: 次 来源:中国畜牧杂志 作者:郭惠武 - 小 + 大
1 我国生猪产业发展的背景和环境变化 工业化与城镇化深入推进 经济步入新常态 逐步嵌入生猪全球价值链 2 未来我国生猪产业发展趋势 面对国内外经济和产业的新变化,未来我国生猪产业发展机遇和挑战并存,在成本上升和需求放缓的同时,会出现需求层次上升、区域布局结构调整、产业组织优化及技术水平持续提升等积极因素。未来我国生猪产业发展的重要趋势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价格波动与国际市场的同步性增强 消费量增速放缓,消费层次上升 生产成本进一步上升 区域布局再调整 目前我国生猪生产的分布与人口的分布关系密切,各地区生猪养殖量与当地的人口数量基本呈一定比例,其原因首先是以往我国生猪生产以散养户为主,大规模养殖场较少,所以生猪生产比较依赖人工,在工业化和城镇化程度不高的情况下,各地广泛存在的农业人口成为生猪养殖的主力军;其次,我国居民的猪肉消费习惯以鲜肉为主,在交通基础设施发展不足时,活猪运输成本较高,所以生产靠近消费的情况比较普遍。由于目前各地区城镇化和工业化的速度存在差异,资源禀赋条件也有所不同,未来我国生猪产业的空间布局可能会出现两方面的变化趋势。 第一,随着东南沿海地区城镇化的加速推进和环境控制力度的加大以及生猪养殖成本的进一步上升,生猪生产会进一步向资源相对丰富、环境承载能力较强、交通运输便利、消费需求旺盛或靠近主要市场的地区转移,如东北、西南地区以及中部传统的主产区是转移的主要目的地。近几年这一趋势已经逐步显现,2011—2015 年,江苏、浙江、福建和广东4 个沿海省份的生猪出栏量在全国的份额由15.7% 下降至13.6%,其中浙江下降最明显,由2.92% 下降至1.86%,福建由2.95% 下降至2.41%, 东北三省在全国的出栏比重由8.71% 上升至8.76%, 其中黑龙江由2.47% 上升至2.63%, 吉林由2.24% 上升至2.35%,辽宁由4.01% 下降至3.78%。地处西南地区的云南省在全国的出栏比重由4.48% 上升至4.87%,另外,河南、湖北、湖南以及山东几个资源条件较好且生猪产业比较有基础的省份在全国的出栏份额由28.8% 上升至30.3%, 其中河南由8.10% 上升至8.71%,湖北由5.85% 上升至6.16%,山东由6.40% 上升至6.83%。 第二是地区之间的分工加深。沿海地区和内陆地区在生猪养殖上存在一定的互补性,沿海地区技术水平较高,内陆地区资源丰富、环境承载能力强。未来有可能基于这种互补性在生猪产业上形成一定的分工。沿海省份的生猪企业可能更专注于发展种猪育种产业,为内陆地区提供种猪或仔猪,内陆地区的一部分养殖户或企业专注于生猪育肥环节,这样可以充分利用两类地区的优势。在国际上,相邻国家之间在生猪产业链上的分工可以为我国提供启发。美国每年从加拿大进口大量仔猪,在最高峰时每年的进口量达到1 000 万头,近年来虽有所减少,也维持在400 万头以上,主要原因是加拿大仔猪的生产效率更高,仔猪价格较低。仔猪的进口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美国的生产成本,从而进一步促进了美国猪肉对外的出口,可见加拿大和美国形成了比较明显的产业链分工。在欧洲,丹麦和荷兰的生猪育种技术水平很高,种猪的繁育能力较强,德国的生猪养殖技术和猪肉屠宰加工能力较强,因此,德国每年从荷兰和丹麦进口大量仔猪,如2015 年,德国从荷兰、丹麦几个欧洲国家进口仔猪数量在1 300 万头左右,占其生猪屠宰量的20% 以上;丹麦2015 年仔猪出口数量为1 200 万头,占本国生猪产量的38% 以上,同时丹麦2015 年从德国进口了14.6 万t 的猪肉和猪肉制品。 生产组织结构持续优化 生产组织结构优化的第一个方面是养殖业的规模化程度提高。由于生猪产业环保要求进一步提高, 疫病形势仍然比较严峻,养殖业技术和管理人才紧缺,我国生猪养殖业进入门槛越来越高,根据国家发改委有关数据,2012 年以后,散养户和小规模养殖户的成本都超过了中规模和大规模户,而且大规模户与中规模户之间的成本差距也在缩小,说明我国生猪产业规模经济的特征在逐渐增强(表2)。
|
|
建议使用1440*900分辨率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