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登陆 | 注册 | 留言 | 设首页 | 加收藏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发展论坛 > 养猪业篇 > 文章

浙江省猪业转型升级经验总结和启示

时间:2017-09-22    点击: 次    来源:中国畜牧杂志    作者:项国鹏 - 小 + 大

浙江省作为国内先发地区,相比其他省市,较早地感受到了生态环境问题带来的发展压力。2013 年初,“黄浦江死猪”事件对浙江省社会形象以及经济发展造成了负面影响。为全面整治生态环境, 自2013 年年底始,浙江省开展“五水共治”,即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根据《浙江省农业厅关于全力推进农业水环境治理全面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的实施意见》,农业水环境治理是“五水共治”的重要内容,尤其浙江省以“五水共治”为突破口,倒逼生猪养殖业转型升级,短短几年内取得了重大成就。

“五水共治”开展之初,浙江省即制定3 年(2014—2016 年)要解决突出问题,明显见效。从时间规划上来看,浙江省“治水”的第一阶段已经完成,本文通过梳理、总结浙江省养猪业转型发展中实施的措施以及取得的成就,对浙江省养猪业转型发展中实际遇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同时也为我国其他地区生猪养殖业的转型发展提供启示。

1 “五水共治”对浙江省传统养猪业发展提出新要求

我国畜禽养殖过程中产生的粪便、污水、恶臭一旦处理不当,容易造成环境污染。以浙江省为例,整体养殖水平较低引发的环境污染问题是浙江省养猪业的顽疾。

1.1 消纳能力不足引发环境污染

浙江省生猪养殖消纳能力不足主要有两方面原因:首先,生猪养殖数量激增对环境承载造成了巨大压力。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浙江省生猪养殖数量较以往有大幅提升,2012 年底,浙江省生猪年末存栏量达1 338.3 万头,出栏量达1 934.4 万头,均为历史最高。虽然整体上浙江省畜禽粪尿及污水排放量在合理范围内, 但区域粪尿空间承载量分布严重不均,嘉兴、衢州的粪尿空间承载量远远超出环境承载量。

其次, 浙江省传统生猪养殖户以年出栏量小于100 头的养殖场为主,由于存在利益驱动等原因,污染治理设施不完善,容易造成养殖污水和排泄物在没有经过处理的情况下乱排,严重影响当地的水源和土壤,产生面源污染。

1.2 生猪质量不高间接引发环境污染

生猪养殖中疾病传播及病死猪处理不当都易引起污染问题。一方面,浙江传统养殖场在猪舍及配套设施建设方面的投资较少,养殖环境脏乱差、无隔离消毒措施、无序养殖等现象一直存在,这为疾病的爆发和传播留下隐患,容易产生间接污染问题。

另一方面,为满足消费者的猪肉需求,浙江各地政府提倡引进以杜洛克猪、长白猪、大白猪为代表的外来高产猪种, 却忽视对生猪品种结构的控制及优化,导致生猪风险抵抗能力低、抗病能力下降等一系列问题,容易出现病死猪、疫情等。另外,部分养殖户从自身经济利益考虑,引入价格便宜的劣等种猪也容易造成各种疾病的传播。

2 浙江省养猪业转型发展的现实举措及成效

2.1 淘汰“落后产能”

为实现生猪养殖数量回归环境可承载的范围目标,浙江通过“拆”、“转”2 个阶段对传统生猪养殖户进行改造。

首先,开展“三改一拆”专项行动,大力拆除违建猪舍,关停环保不达标的“低、小、散” 养殖场,重新划定禁限养区范围,实行合理承载, 推进适度规模标准化养殖。同时,浙江鼓励龙头企业“走出去”发展,鼓励异地养殖。2017 年,浙江省计划启动“浙猪北养”工程,推动养猪“走出去”, 生猪“调进来”,有效降低全省范围内的生猪养殖量。在此基础上,为兼顾环保收益与农户的经济收益, 浙江义乌等地启动生猪托养试点,家庭养猪场的生猪托养至规模养殖场进行统一饲养管理。如图1 所示,2013 年以来,浙江省共关闭47 000 家猪场,生猪养殖总体规模显著下降,其中生猪存栏量连续17 个季度下降,截止2017 年一季度末,浙江生猪存栏570.9 万头,已不足2012 年末的一半。

上一篇:未来谁还能养猪?谁有资格养猪?

下一篇:走“中国特色”的养猪业发展道路

网站地图 | 服务条款 | 联系方式 | 关于阳光
冀公网安备 13050002001403号

|

建议使用1440*900分辨率浏览 
冀ICP备14003538号  |   QQ:472413691  |  电话:0319—31630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