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08-31 点击: 次 来源:易邦生物 作者:王群义 - 小 + 大
二、水禽禽流感的流行特点 1、发病季节。1-3月份是禽流感的高发季节,但禽流感的发病受养殖习惯的影响。5-10月份是水禽育雏的高峰,近几年5-10月份水禽禽流感的发病率有增加趋势。应引起警惕。 2、易感品种。各品种、各日龄鸭、鹅均可感染发病,鹅比鸭更易感。雏禽的发病率、死亡率更高,发病率可高达100%,死亡率50~90%不等。产蛋期鸭、鹅的发病率、病死率较低。 3、发病与养殖模式有关。密闭式养殖的水禽发病率低,如山东的肉鸭存栏量有20多亿,但禽流感的发病率非常低。目前国家发布的禽流感疫情多为放养的鹅和鸭等水禽。 4、病原流行特点。H5亚型禽流感病毒HA基因,主要分为0~9十个分支。水禽禽流感病毒多属于2分支。不易感7分支的病毒。不同年代分离的病毒HA同源性和免疫原性差别较大。 5、临床表现。小日龄鸭群感染后临床症状典型,死亡率高。产蛋鸭发病后主要表现为产蛋率下降,蛋壳异常,死淘率略高。近几年有些免疫后的产蛋期种鸭群发病后,主要表现为:产蛋率下降20-40%,蛋壳异常,采食量轻微变化,死淘率略高,有的产蛋率能恢复到原来水平。但这些鸭群很难检测到病原,可能与疫苗免疫有关。 三、水禽禽流感的防控要点 根据水禽养殖的现状(开放式养殖,基础设施差,管理粗放),采用传统的防控方案很难取得有效的防控效果。从长远来看,须改变养殖方式和消费观念,规范养殖。以下几点建议仅供参考。 1、划分养殖区域。在同一区域鸡、鸭、鹅混养,容易导致交叉感染,不利于禽流感的防控。建议在全国范围内划分专门的水禽养殖区域。 2、采用密闭式养殖。这一点很关键。密闭式养殖避免了与野生禽或鸟类的接触,避免了不同禽类的交叉感染和对环境的污染。密闭式养殖投资大,肉质可能不如放养、水养,但从长远来看,利大于弊,势在必行。 3、规范活禽运输和交易市场等。目前我国活禽运输为开放式运输,病毒很容易随粪便、羽毛等散播,从而污染环境,导致疾病传播。尽量减少活禽运输对禽流感等疫病的防控具有重要意义。规范运输车辆,可研究和开发减少病毒扩散、传播的活禽专用运输车辆。规范活禽市场,施行科学休市、空市制度,减少不同品种禽类的交叉污染,防止病毒变异。 4、设立疫情早期汇报、举报奖励制度。控制传染性疾病的四字方针是“早、快、严、小”,其中“早”最关键。 5、提高免疫密度,制定科学免疫程序 (1) 提高免疫密度。由于水禽的养殖模式是小规模、大群体和散养,因此水禽禽流感疫苗的免疫密度远远低于鸡,有些养殖户怕麻烦不免疫疫苗。要加大禽流感免疫方面的宣传和检查,采取地毯式免疫,免疫密度达到100%。即使在发病率较低的季节和区域也要坚持免疫,对净化环境具有重要作用。 (2) 制定科学免疫程序。禽流感疫苗免疫1~2次很难达到理想的保护率,要制定科学的免疫程序,增加免疫次数。其次大多数养殖场为避免注射疫苗引起产蛋下降,水禽开产后不再注射疫苗,导致抗体水平下降,离散度增高,保护率下降。因此要加强产蛋期疫苗的补免。 建议的免疫程序表
四、总结 我国水禽养殖历史悠久,养殖量和消费量巨大,但养殖情况复杂,禽流感病毒亚型繁杂且变异速度快(如目前H7亚型禽流感在水禽中的检测率较高),疫苗不能产生消除性免疫,以及消费者的饮食习惯等等,这些都决定了我国禽流感的防控具有长期性和艰巨性。加强水禽禽流感的防控对我国禽流感的整体防控具有重要作用和长远意义。 |
|
建议使用1440*900分辨率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