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登陆 | 注册 | 留言 | 设首页 | 加收藏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疫病防控 > 基础兽医 > 文章

猪病流行特点及生物安全防控

时间:2025-08-08    点击: 次    来源:北斗农科    作者:马德全,杜玉杰 - 小 + 大

摘要:猪作为重要的家畜,是人类主要的肉类来源之一。猪病的发生不仅会给养殖户带来严重经济损失,降低农业生产效率,还可能引发公众对食品安全的担忧。因此,开展猪病流行病学研究并制定科学的生物安全防控措施具有重要意义。这不仅有助于保障猪群健康,维护养殖户的经济收益,而且能为农业生产和食品安全保驾护航。

关键词:生物安全;猪病;传播;防控措施

当前我国猪肉需求量持续增长,但兽药使用不当、防疫理念不科学、疾病症状非典型化及多重感染等问题,已严重威胁猪群健康及养猪业可持续发展。猪病一旦暴发,往往造成猪场重大损失,亟需通过科学的诊断技术,严格的兽药使用规范,提高猪病防治效果。此外,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等病原体的混合感染使猪病更加复杂化。因此,要深入开展猪病流行特点研究,密切观察临床表现,从而快速确立治疗方案,有效防控感染,并尽可能降低治疗难度[1]。

1 猪病流行特点

开展流行病学研究有助于了解疫病动态演变规律、传播模式及影响因素,研究内容通常涉及发病率、死亡率、病因等方面。对不同地区、季节和养殖模式下猪群的发病状况进行调查,能揭示其具体流行特点,从而进行针对性防控。

猪病流行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和季节性特征。受气候和环境差异的影响,一些疾病在特定季节和区域更易扩散和暴发。例如,在潮湿多雨季节,猪群易受到细菌、霉菌等病原体的侵袭,持续性暴发呼吸道疾病。此外,饲养密度和管理水平等因素也会影响猪病的流行态势。饲养密度高会增加疫病感染风险,因此,需控制饲养密度,并结合科学的饲养方案和防控措施,以降低发病率[2]。

2 生物安全建设的重要性

在养猪生产中,猪病难以完全避免,一旦发病将影响猪群的生产性能并造成经济损失。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猪流行性乙型脑炎、猪塞内卡病毒病、猪支原体肺炎等疫病不断出现,给全球养猪业造成重大损失。当前猪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特别是近年来,猪病的流行规律和特点发生明显变化,单纯依赖药物控制不仅风险高,而且成本持续升高。

通过实施综合防疫、消毒与隔离措施,推进猪场生物安全建设,能有效阻断病原体侵入,保障猪群健康。因此,应加强猪场生物安全建设,以遏制或阻断猪病的发生和传播,维护生产安全,提升猪肉品质和生产效益,从而促进我国畜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3]。

3 生物安全建设

3.1 提高兽医诊断能力

兽医的诊断水平直接影响猪病的治疗效果。诊断时,需准确识别病猪的临床症状,结合既往病例经验,细致分析病情。例如:若病猪皮肤呈红紫色,可能由猪链球菌病、猪瘟或晒伤等引起,需进一步排查具体原因。

为精准确定病因,兽医应综合考虑病猪的多种症状,避免单纯依赖经验判断。此外,由于猪病临床表现存在个体及地域差异,应重视实验室诊断,借助先进仪器设备进行科学检测,以减少误诊。

3.2 强化法律法规普及工作

充分发挥相关部门的行政职能,加强《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动物检疫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通过宣传明确养殖户、兽医和相关部门的责任义务,提升从业人员的法律意识,规范操作和管理行为。此外,依据《动物检疫管理办法》等规定,严格监管畜禽及其产品。在交易或运输前必须检疫,并按规定向当地动物卫生监管机构申报,检测合格后才能进入市场。

上一篇:后非瘟时代规模场猪蓝耳病净化的“难”与“必行”

下一篇:没有了

网站地图 | 服务条款 | 联系方式 | 关于阳光
冀公网安备 13050002001403号

|

建议使用1440*900分辨率浏览 
冀ICP备14003538号  |   QQ:472413691  |  电话:0319—31630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