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 年是中国养猪业“十三五”规划开局之年,生态优先、效率提升已成为政策的主导路线。全年养猪业产能缩减,猪肉进口冲击达到新高峰,价格涨至历史新高,并实现超高盈利;散户持续退出,养猪、饲料企业加速扩张,未来增加产能将超过亿头,散养(小规模养殖户)、适度规模养殖户(规模化养殖场)以及大规模养殖场(集团)三足鼎立的格局初现,养殖结构持续优化。预计在政策、资本力量的主导下,2017 年将是多因素影响下的中国猪业恢复性增长年,能繁母猪存栏缓慢恢复,效率指标改善或更明显,低成本时代即将来临, 全年养殖盈利向好,也将实现历史最长盈利期。 在经历了过去两年的深度调整之后,中国养猪业面临的环保、效率和疫病三大问题愈加深刻,从2014 年惨重的全行业亏损,到2015 年新世纪以来第一个非疫病因素减产年,预计2016 年中国生猪产业将继续缩减,产能连续两年下降的现象也是20 年来首次出现。生猪产能结构、生产组织形式、供应链、投融资主体以及成本构成均发生剧烈的变化,可以说中国猪业已经进入了转型期的攻坚阶段,2017 年也将是转型最复杂的时期。2016 年,我国生猪产业整体呈现如下特征。 一、2016 年:生猪产能调整是主旋律,产业结构变化影响深远 2016 年是生猪产业以市场机制为主的结构调整年,散户持续退出,大企业加速扩张,生猪养殖结构剧烈变化。据博亚和讯调查并测算:2016 年一条龙、大企业养殖量增幅预计在20%~25%;规模化养殖场数量与饲养量持平或略增(0~5%);散养户(年出栏500 头以下)受拆迁与关停影响最大,养殖量下降10%~15%,南方部分地区因环保、拆迁等影响, 下降幅度会更大。我国生猪养殖基本形成了散养/ 小规模养殖户、适度规模养殖户/ 规模化养殖场以及大规模养殖场/ 集团三足鼎立的格局,养殖结构持续优化。 2016 年能繁母猪存栏同比基本稳定,仔猪供应量和生猪出栏量下降,造成价格攀升至历史高位; 由于仔猪价格高涨,生猪养殖者普遍延长养殖时间和提高出栏体重;除中国外,全球主要生猪生产国均保持增产,出口动力增强,中国成为首要的出口市场,全年猪肉进口量再创记录;受内外部因素影响, 我国人均猪肉消费量小幅下降,据博亚和讯计算, 全年人均猪肉表观消费量为106 g/d,比2015 年减少0.6 g/d,但相比有效需求,有效供给下降幅度更大,因此造成了目前供略少于求和猪产品价格全面上涨的态势。新的供求平衡正在新的内外部环境作用下逐步形成。 1、环保再加压,政策倒逼产业加速升级 进入2016 年,在“生态优先”这一基本政策的指导下,南方水网生猪养殖调整意见和“十三五” 生猪养殖区域规划开始进行实质性操作。农业部畜牧业司司长马有祥在“当前畜牧业主要形势与任务” 报告中指出,2016 年,全国超过20 个省份划定了生猪禁养区,并启动了猪场拆迁行动,此举直接减少生猪存栏3 600 万头,尤其在浙江等经济发达省市,由于禁养减少的生猪数量已占到整个饲养量的50%。2015—2016 年南方地区受环保政策影响,年产能缩减长达两年,调整效应已现,猪价“南北价差” 形成,价差长期持续在1.0~1.5 元/kg,南方成为撬动猪价上涨的主要动力源。 受外部环境影响,生猪产能结构调整的进程有所减缓,因为只有已经获得许可的大型企业和不受三区划定管辖的小型养殖场户有可能新建和扩建养殖场,大部分大中型养殖企业只能等待明确的三区划定后才能进行下一步的投资新建计划。据调查, 2016 年在生猪产业实现超高盈利的同时,大多场户并未采取继续大幅扩张规模,而是倾向于小量投资用于猪场升级改造,特别是限养区面临拆迁风险的场户,大多开始配备沉淀与干湿分离等环保设施, 达到环保标准。温氏集团大力推广合作家庭农场智能化养猪,鼓励新进合作场(户)投资新建物联网智能养殖场,以全面提升效率和环保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