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2-12-07 点击: 次 来源:阳光畜牧网--当代畜禽养殖业 作者:阳光畜牧网 - 小 + 大
最近几年以来,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广大人民群众对于食品结构调整升级的愿望越来越迫切,猪肉这一中国传统美食的消费需求越来越旺盛,但是由于受国际国内动物疾病疫情以及生猪养殖业周期性波动的影响,尤其是重大传染性疾病对于生猪养殖业的冲击,使得猪群的发病率及死亡率常年居高不下,严重影响了养猪业的正常发展。 据农业部统计资料,我国生猪存栏量2010年大约为4.41亿头,2011年大约为4.76亿头,截至2012年2月份为4.56亿头,明显感觉养猪业的发展已经出现停滞不前的迹象。究其原因,应该有如下三点:一是规模养殖场发展速度较慢。养猪是一个高投入、高风险、污染大、对当地财政贡献小的行业,有的市、县对养猪支持不够,导致规模养殖场发展慢;二是大量农民进城,农村养猪的人减少,养猪与其他一些农业生产相比,经济效益低。再加上“猪周期”价格忽高忽低,风险大,有些养殖户放弃养猪,从事别的行业生产。第三就是食品安全问题频发,极大地打击了消费者的信心。而本人认为前两点是社会制度层面的问题,需要多部门协调解决,并非一朝一夕可以改善的,而第三点则是制度执行力的问题,但现实中更多的是检疫流程及方法的问题,所以本文主要讨论现如今国内外对于猪肉从养殖、屠宰、加工到上市整个产业链中的检疫方法及流程,以期与广大同行交流。 1、产地检疫 目前,动物检疫工作已经基本实现了由单一的屠宰检疫向上游养殖环节和下游的市场检疫拓展延伸,所有的乡镇都设立了产地检疫报检点,对出栏的动物进行产地检疫,城市和绝大部分乡镇生猪实现了定点屠宰、集中检疫,检疫工作的到位率和准确率大幅提升。相比而言,定点屠宰检疫相对规范,农村散宰检疫则有待改善。农村地区由于屠宰量少和经营分散,往往无法克服检疫执法成本过高等问题,导致直接支出超过应收取的检疫费,使得这些地区难以很好地进行检疫监管。 产地检疫到位率低,检疫质量不高。目前供应城乡“菜篮子”的动物产品主要依靠农村一家一户分散饲养,由于规模不等、数量不一、分布过散、出栏时间不统一、报检率普遍不高,而且一般在动物装车后再报检,检疫难度加大。加之少数检疫人员为了降低成本,往往不到检疫现场实施临栏检疫,甚至把检疫证明转给动物交易人员代开代收检疫费,检疫质量难以得到保障。 检疫消毒工作不到位。对皮张、毛、羽、绒等不做任何检测或消毒处理,在核对数量后即出具检疫合格证明。对运载工具没有经过消毒就出具消毒证明,卸货后的运载工具消毒工作基本没有开展。 猪场目前的检疫内容主要包括传染病及寄生虫病两大部分,而这其中传染病成为了检疫工作的重中之重。猪场常见的传染病主要有伪狂犬病、呼吸与繁殖障碍综合征、附红细胞体病、弓形体病、圆环病毒病、皮炎肾病综合症、猪流感、衣原体感染等,但由于种种原因,能够进行驻场检疫的人员较少,或技术不过关,而以上传染病均需要实验室检测进行确诊,主要是血清学检测,应该在整个养殖过程中坚持贯彻以防为主,防重于治的方针,综合防疫措施如下: 1.1加强饲养管理,增强猪只抵抗力 (1)要按照猪的品种、性别、年龄、体重、强弱等进行合理分群饲养。根据各类猪的营养需要和饲养标准,确定适宜的饲粮配方和饲喂方法。 (2)保证圈舍清洁干燥,通风良好。每月用药物进行1-2次消毒。空出的猪舍,一定要彻底消毒,一周后才可进猪。 (3)严格控制寄生虫病。繁殖母猪于产前1-4周进行1次驱虫,后备母猪在配种前驱虫1次。种公猪每年至少驱虫2次。仔猪在断乳后1个月左右驱虫1次。 1.2坚持自繁自养 “自繁自养”是防止从外地购猪带进疫病的一项重要措施。进行品种调配,需从外地引进种猪时,必须了解当地疫情,到指定的非疫区选购,并进行严格的检疫。隔离观察一个月以上,确认无病后才能合群合圈。在隔离期间还应驱虫,没有进行免疫接种的应补充接种。 1.3制订合理的免疫程序 (1)母猪免疫程序。产前30天注射猪瘟、猪丹毒、猪肺疫三联苗,产前35-40天、15-20天各注射1次仔猪大肠杆菌腹泻菌苗。后备母猪在配种前35天注射口蹄疫疫苗,配种前30天注射细小病毒疫苗,15天后再注射1次细小菌毒疫苗。 (2)种公猪的免疫程序。每年两次注射口蹄疫疫苗,猪瘟、猪丹毒、猪肺疫三联苗,细小病毒疫苗。 (3)仔猪免疫程序。乳前免疫,在仔猪生下来吃乳前,先注射0.5头份猪瘟疫苗,待半小时后再允许吃母乳。此法只适用于发生疫情的猪场或受威胁的猪场。 未发生过猪瘟的地区或猪场,采取仔猪生后20天首次免疫猪瘟疫苗,仔猪30-35日龄时接种仔猪副伤寒菌苗,50日龄时注射猪瘟、猪丹毒、猪肺疫三联苗,断乳10天左右注射口蹄疫疫苗(仔猪断乳时间一般为30-35日龄)。 |
上一篇:教你识别污染鱼
下一篇:“病死鸡”差价冲动考验监管
|
建议使用1440*900分辨率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