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篇名为“农妇警告:在中国吃猪肉等于自杀”的陈年旧帖又在网上流传。网文称,十几斤重的小猪使用含有大量激素、安眠药、高铜、砷等药物的添加剂催肥催长,养五六个月就出栏了。传言引发了不少网友担忧,记者深入生猪养殖大省四川进行调查,并采访了农业部有关负责人,发现传言不实,猪肉总体是安全的。(11月26日《人民日报》) 伴随着“肯德基速成鸡”及“白酒塑化剂”风波的迅速发酵,近来似乎又进入了食品安全事件的多发期。“吃猪肉等于自杀”的旧帖重新蹿红,便更增加了公众的焦虑和恐慌。“吃什么才安全”已由自嘲式的戏谑,蔓延为一种集体性的关于公共生存及健康的沉重喟叹。 网络渠道的兴起与便捷,使得越来越多的食品安全漏洞,能够被迅速地觉察并曝光出来。经过舆论的倒逼,相关部门的介入后,从而达至机制上的修葺完善。即便每次都只是“积跬步”的成效,不辍的“民意监督”至少提升了许多人的卫生意识,间接震慑了不良厂商的掺假造劣的黑心举动。 然而,“人人都有麦克风”毕竟是一把双刃剑。一些内容辛辣惊悚而又未经严格调查核实的言论,常经网络渠道流布开来,造成不必要的恐慌。 类似“吃猪肉等于自杀”网帖,看似是在警醒公众,实则不亚于向平静的社会投掷了一颗炸弹。其在行文及标题上的夸张语气,恰好攫住了人们久为食品安全问题所累的心弦,而由于有“饲料里加入安眠药,尿素喂猪”等极端表述,也令附和的声音越来越多。 基于气愤,在帖子流转过程中,人们会根据自己的印象或平日的经验来加入新的论据,以表明猪肉真的“不能吃”。而其内容中诸多有违常识之处,反而被集体无意识地忽略了。比如在猪饲料中加入无机砷(砒霜)的表述,稍作求证即知属于夸大其词。 并不否认曝光者的内心善意,但是过分依赖添油加醋的方式来吸引眼球,也极易导致事实呈现上的不够准确和客观,而造成误伤。“吃猪肉等于自杀”的耸人听闻之论,等于不分青红皂白把所有的生猪养殖者都置于耻辱柱上,对那些守法经营者无疑构成名誉上的伤害。 食品安全领域几成新闻富矿,每年或大或小的揭露,未曾断过。曝光和揭露本无可厚非,但过于追求极端细节和点击率,而缺乏表述上的审慎和节制,却多多少少让人在喋喋不休的“审丑”中生出倦怠情绪。毕竟,现实的食品卫生境况还未恶化到一无是处、真的什么都肮脏的地步。将特定区域的某些厂商的不法之举,未经全面抽样取证,就渲染为行业性的沦陷,只会透支越发精贵而又日渐稀缺的社会诚信。让每个人都沦落至“什么东西都不敢吃”的神经质状态。而这,不过是一种“双输”的结局。 推进食品安全监管,需要媒体孜孜不倦地曝光,更需要政府部门自主的励精整治。但常被漠视的是,在利益冲突愈发多元的今天,公众也需要理性科学地看待食品卫生这一议题。面对不断失陷的食品种类,公众除了痛恨造假售劣者,发出“再也不吃XX”的泄愤式宣言外,也需要在这种拉锯中掌握基本的科学常识。从而学会冷静和克制,多一些起码的相信,而不是被一些不靠谱的“曝光”牵着鼻子走乃至惶惶不可终日。这同时需要食品生产加工行业多发出自己的声音,也离不开公共科普教育的推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