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登陆 | 注册 | 留言 | 设首页 | 加收藏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发展论坛 > 养猪业篇 > 文章

我国经济30年频受生猪生产影响

时间:2012-04-28    点击: 次    来源:阳光畜牧网--中国猪病网    作者:阳光畜牧网 - 小 + 大


  每逢周期性价格震荡,都会出现“散养户跑得快,规模户跟不上”的现象。农业部曾对全国20个生猪主产省调研,2007年7月散养农户生猪存栏量同比减少20.5%,规模场生猪存栏同比增加7.3%,散养户在本次波动中快速退出成为一个主要特征。“散户心态”加剧供求变化。
  此外,中国的生猪养殖产业虽然有很多生产合作社,但是规模往往都很小,运作也不规范,往往只具有开培训班等单一功能。相比较而言,西方有很好的生产合作组 织。比如,丹麦养猪合作社提供80%的市场供给。他们通过合作社,种猪统一培育、饲料统一生产、药品统一调配、联合办屠宰厂甚至银行等方式,组织“计划生产”,以降低风险。
  其三,市场信息不对称,没有相应有效的信息预警机制。“虽然政府这几年也在加强信息预警监测的工作,但是依然存在很多问题。”钟新福坦言,由于生产单位多,难以普查,而抽测又存在误差等,使得收集基础数据困难。
  而生产者和地方政府出于税收、疫病信息、政策红利等自身利益因素,很难保证提供数据的真实有效;实施具体操作的政府部门需要承担相应的责任,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生猪的生长周期长,需要至少提前3个月预警,与工业信息预警相比难度更大。
  防止过度干预刺激“猪周期”
  业内普遍认为,近年来我国“猪周期”时间缩短、幅度加大一个原因,是政府在价高时干预过度,价格低时扶持不力,导致“越调越乱”。近几年,政府调控越来越审 慎。此前的6月15日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姚坚表示,虽然近期猪肉价格相对于去年同期有所上扬,但商务部不会出台政策控制猪肉价格。这表明政府更多地尊重市场 规律,让市场本身去发挥调节作用。
  历史经验表明,大起和大落 往往互为因果,大起不好,大落也不好。短期内猪肉价格攀高已经给养猪户发出了收益趋增的信号,此时相关部门出台各项促进生猪生产的政策,给予补贴,只会使 扩大生产的信号更强,为下一轮生产过剩埋下伏笔。华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谭砚文建议,“政府出台扶持政策要提防生产过度扩张,避免造成新一轮过剩。”
  “让市场回归市场,政府管政府该管的事。”江西省上高县养殖户黎景阳以自己的养殖经历向本刊记者建议,从根本上缓解“猪周期”,需要加大科研投入疫病防控,培育和发展规模化生产,提高组织化程度,建立健全完整有效的信息预警机制。
  本刊记者走访养殖户发现,在他们看来生猪价格的周期性涨跌尚可承受,而疫病风险则是最为无奈和忧心的。一些养殖户反映,由于一些乡镇没有足够资金建设冷藏设施来储存疫苗,使得免费疫苗向农户发放过程中失效。
  受访专家建议,政府应加大疫病防控和科研的资金投入,提高疫苗免疫覆盖率;通过深化兽医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健全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完善疫情监测、疫情报告和疫情处置体系,“有可能的话,政府应支持养猪企业进行科学试验和研究,并对影响社会公共安全的疫病控制增加投资。”
  吴铁雄认为,欧美稳定农产品生产的方法是采取国家补贴:比如欧盟每公顷农地补贴是300~350美元,美国是100~150美元。要尽快对生猪业全面实行政策性保险制度,对养猪业,特别是规模化养殖场提供贴息贷款。
  “既不能扶大,也不能扶小,更不能撒胡椒面。”在黎景阳看来,政策应向适度规模农户倾斜,以奖代补,尤其是支持500头左右出栏量的小规模养殖户,向1000~3000头适度规模户发展。同时还应注重质量,比如通过发展专业合作组织,提高散养户饲养的组织化程度;通过发展饲养小区,提高规模化饲养水平。

  要完善生猪监测预警体系,制定相应的激励机制确保信息收 集的有效性。王济民说,“目前,农业部对全国200个县(其中主产县100、非主产县100),2000个乡,6000户进行监测,但是误差还是比较大。 其中主产县数据还比较准确,但是非主产县样本量较小,至少应该达到500个县的规模,将误差控制在5%以内比较合适。”
  7月12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要减缓生猪生产周期性波动,并出台了一系列促进生猪生产的政策措施。有关专家表示,“这些措施是否对症下药,能否起到实效,能不能既解决当前的价格过高问题,又防止未来的价格大跌,尚需时间考验,人们拭目以待。”

上一篇:养猪生产者观念需转变

下一篇:《缓解生猪市场价格调控预案》访谈录

网站地图 | 服务条款 | 联系方式 | 关于阳光
冀公网安备 13050002001403号

|

建议使用1440*900分辨率浏览 
冀ICP备14003538号  |   QQ:472413691  |  电话:0319—31630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