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11-07 点击: 次 来源:现代畜牧网 作者:豆包 - 小 + 大
一、产业转型背景:去产能为何成为核心命题 (一)政策驱动下的产能结构重塑 在生猪产业发展进程中,政策导向始终是影响其格局演变的关键要素。2024 年,农业农村部发布的《生猪产能调控实施方案》对生猪产业格局产生重大影响,将能繁母猪正常保有量从 4100 万头调减至 3900 万头 。这一数量调整,不仅体现为单纯的数字变化,更标志着生猪产业发展方向的重大转向,即从以往单纯追求规模扩张的 “增量时代”,迈入注重质量与效益提升的 “提质增效时代”。 回顾产业发展历程,2018 年非洲猪瘟的爆发对生猪养殖业造成了巨大冲击,不仅导致生猪养殖业直接生产损失,还深刻影响了整个产业的供需格局。非洲猪瘟爆发后,各地为防控疫情采取严格管控措施,大量生猪被扑杀,致使市场供应急剧减少。为恢复市场供应,国家出台一系列鼓励生猪养殖政策,吸引大量资本涌入生猪养殖领域,生猪产能迅速扩张。然而,随着产能快速恢复,新问题随之而来,市场消费端恢复速度相对缓慢,无法与快速增长的产能相匹配,导致 2021 年以来生猪价格持续低迷。 在成本端,玉米和豆粕作为生猪饲料主要原料,其价格在过去几年持续高位运行。这既受全球农产品市场供需关系变化影响,也与国内种植结构调整、运输成本上升等因素相关。饲料成本高企进一步压缩养殖利润空间,对成本控制能力较弱的中小散户影响尤为显著。在价格低迷和成本高企双重压力下,其生存空间不断被压缩,许多中小散户不得不缩减养殖规模,甚至彻底退出市场。 规模化养殖企业凭借资金、技术和管理优势,在行业变革中展现出更强抗风险能力。其不仅能承受价格波动冲击,还能利用市场调整机遇进一步扩大自身规模,提升市场份额。相关数据显示,2023 年规模化养殖占比已达 68% 。这一数据反映出生猪产业集中度不断提升,规模化养殖逐渐成为行业主导力量,为去产能政策实施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需求 深入分析当前生猪产业内部结构,可发现其面临严峻的结构性失衡问题,主要表现为 “低端产能过剩” 与 “高端供给不足”。 尽管近年来规模化养殖取得显著进展,但年出栏 500 头以下的中小散户仍占据 32% 的市场份额 。这些中小散户在生产过程中面临诸多问题。在环保方面,因资金有限,许多中小散户难以投入足够资金建设环保设施,导致养殖废弃物处理不规范,对周边环境造成污染。在疫病防控方面,其缺乏专业技术和设备,难以有效预防和控制疫病传播,一旦发生疫情,往往损失惨重。此外,中小散户在养殖技术、管理水平等方面相对落后,导致养殖效率低下,生产成本较高。 另一方面,随着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和消费观念转变,国内高端猪肉市场需求日益增长。然而,国内生猪产业在高端产品领域供给明显不足,目前国内高端猪肉市场 60% 依赖进口 。这一数据凸显我国生猪产业在高端市场短板,也反映出产业升级的紧迫性。 对于生猪产业而言,去产能并非简单削减产能数量,而是一场深层次的产业结构优化行动。其核心在于淘汰落后、低效产能,为优质产能腾出发展空间,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唯有如此,才能提高整个产业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增强产业市场竞争力,满足消费者日益多样化需求,推动生猪产业向高质量发展道路迈进。 二、去产能深层挑战:三大矛盾交织下的转型压力 (一)区域布局失衡与产销分离困境 在环保政策强力推动下,生猪产业布局发生深刻变革,“南猪北养” 趋势日益显著。江苏、浙江等南方水网地区因环保要求严格,划定大量禁养区。据相关数据统计,这些地区生猪产能锐减 30% ,众多养殖场关停,许多养殖户被迫另谋出路。 与此同时,东北、华北地区凭借土地广袤、粮食资源丰富等优势,成为承接生猪产能转移的重点区域。然而,在产能转移过程中存在诸多深层次问题。首先是冷链物流配套不足。生猪从北方产区运往南方销区路途遥远,对冷链物流要求极高,但目前冷链物流体系尚不完善,运输过程损耗较大,导致跨区调运成本大幅增加 15%-20% 。这不仅压缩企业利润空间,也使得终端消费者购买猪肉价格居高不下。 此外,北方地区在承接产能过程中,生态环境承受巨大压力。随着生猪养殖规模不断扩大,粪污处理成为棘手问题。大量养殖废弃物若得不到妥善处理,将对土壤、水源和空气造成严重污染。相关研究表明,部分北方产区环境承载量已超过临界值 25% ,生态环境面临严峻考验。如何在发展生猪产业的同时保护好北方地区生态环境,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
下一篇:没有了
|
建议使用1440*900分辨率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