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10-13 点击: 次 来源:现代畜牧网 作者:豆包 - 小 + 大
一、猪价走势:旺季不旺,持续承压下探 (一)全年走势呈现 “倒 V 型” 震荡 回顾 2024 年,生猪市场运行态势跌宕起伏。年初,生猪价格以 16 元 / 公斤的价位开启,随后价格呈现震荡下行趋势。至 6 月,价格触底至 13.27 元 / 公斤,对养猪户的经营状况造成显著影响。市场具有动态变化特征,6 月触底后价格出现阶段性反弹。在一系列因素的综合作用下,8 月生猪价格快速冲高至 20.9 元 / 公斤,为养猪户带来一定的盈利预期改善。但价格在 8 月达到峰值后,再次进入回落通道。截至 10 月,价格已跌破 12 元 / 公斤,创下年内新低。与年初相比,累计跌幅达 25%,这一跌幅对市场产生较大冲击。猪肉市场均价亦随生猪价格波动同步下行,9 月猪肉零售均价为 25.97 元 / 公斤,同比下跌 4.8%。该数据表明终端消费市场对高价猪肉的接受程度有限,即便在传统消费旺季,批发市场亦呈现 “旺季不旺” 的态势,猪肉销量未随季节变化而显著增长。 (二)产能数据敲响过剩警钟 依据农业农村部的权威数据,2024 年末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达 4078 万头,已逼近 105% 的产能调控绿色区域上限。与 2023 年相比,存栏量增长 3.2%,虽增长幅度相对较小,但在整个生猪市场中,可能产生较为显著的影响。能繁母猪存栏量的持续增加,预示着未来生猪供应量将进一步上升。从屠宰数据来看,1 - 8 月规模以上屠宰企业屠宰量高达 24870 万头,同比激增 17.4%,增长速度较快。8 月单月屠宰量同比增幅亦达到 15%,且大体重生猪集中出栏,均重超过 120 公斤。大体重生猪的大量出栏,进一步加剧了市场供应压力。在市场需求未明显增长的情况下,供应的大幅增加必然导致价格下跌。而价格下跌又会促使养殖户急于出售生猪,形成 “越跌越卖” 的恶性循环,使市场价格进一步承压。 二、深层原因:供给过剩与效率提升的双重绞杀 (一)供给端:产能释放进入 “高峰期” 能繁母猪去化缓慢:追溯至 2023 年二季度,能繁母猪存栏量攀升至阶段性高点,此后虽有调整,但去化进程较为缓慢。按照生猪从受孕到育肥出栏约 10 个月的传导周期推算,2024 年三季度正处于产能集中释放的关键时期。2024 年初生猪疫情防控形势良好,仔猪成活率大幅提升,较往年高出 10%。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产能过剩的状况,实际出栏量远超预期,市场供应压力显著增大。 生产效率跨越式提升:在过去几年的发展进程中,生猪养殖行业的生产效率实现了跨越式提升。行业 PSY(每头母猪年提供断奶仔猪数)从 2018 年的 18 头提升至 24 头,部分头部企业表现更为突出,PSY 高达 28 - 29 头。这意味着单头母猪每年贡献的商品猪数量大幅增长,增幅达 33%。在同等存栏量的情况下,生猪的供给能力得到极大增强。例如,以前 1000 头能繁母猪一年可能产出 18000 头断奶仔猪,而现在则能产出 24000 头甚至更多,市场上的生猪数量不断增加。 压栏与二次育肥退烧:2023 年,压栏增重和二次育肥策略在养殖端较为普遍,养殖户期望借此在猪价上涨时获取更高利润。然而,2024 年市场形势发生变化,这些策略失效。猪价持续低迷,严重打击养殖户信心,恐慌性出栏情况日益增多。数据显示,2024 年 7 - 9 月生猪出栏均重较 2023 年同期下降 8 公斤。出栏均重的下降,虽看似每头猪供应量减少,但实际上变相增加了市场供应频次。原本一头大体重猪可满足较多市场需求,现在变成两头小体重猪出栏,市场上生猪供应数量无形中增多,进一步加剧了供过于求的局面。 (二)需求端:消费疲软难抵供给洪峰 季节性消费提振有限:每年 7 - 8 月为猪肉消费传统淡季,2024 年亦如此。家庭采购量明显减少,餐饮行业对猪肉的需求同比下降 12%。9 月开学季和中秋佳节来临,本应刺激猪肉消费,带动采购热潮,但实际情况未达预期。虽批发市场走货量有所增加,但增幅仅 5%,与大幅增长的供给相比,作用有限。终端市场库存消化速度极为缓慢,许多商家猪肉积压,销售困难。这表明消费者对猪肉的购买意愿并不强烈,即便在传统消费旺季,需求亦未得到有效提升。 |
下一篇:没有了
|
建议使用1440*900分辨率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