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10-13 点击: 次 来源:现代畜牧网 作者:豆包 - 小 + 大
周期磨底期延长:随着规模化养殖的发展,其占比已超过 60%。规模化养殖使产能调控更加理性,避免了过去大幅波动的情况,市场更加稳定。预计 2025 年猪价将维持在 13 - 15 元 / 公斤的低利润区间。在此区间内,行业进入 “成本内卷” 阶段,企业和养殖户纷纷通过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中小散户由于成本控制和抗风险能力相对较弱,将加速退出市场。头部企业凭借资金、技术和规模优势,市场占有率将提升至 35%。一些大型养殖企业通过优化养殖流程、提高饲料利用率等方式,降低养殖成本,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 外部变量影响:欧盟反倾销政策的实施,对国内生猪市场产生一定影响。该政策导致进口猪肉减少 30% - 50%,折算后国内供应缺口达 535 万头。进口猪肉减少,使国内市场对本土生猪需求相对增加,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国内市场供应压力,对猪价起到支撑作用。若中美饲料原料贸易保持稳定,国内生猪养殖成本端将得到增强,可减缓价格下跌幅度。全球农产品周期下行趋势仍然存在,对国内生猪市场构成长期压力。在全球农产品价格下跌背景下,饲料原料价格虽可能下降,但会影响整个农业产业链发展,进而对生猪养殖行业产生间接影响。 四、行业启示:从规模扩张到价值竞争的转型迫在眉睫 (一)养殖户:理性控产能,降本提效率 避免恐慌性出栏:10 月猪价已跌破多数散户成本线(13 - 14 元 / 公斤),此时养殖户若盲目跟风抛售,将加剧市场价格下跌,陷入更深亏损困境。建议养殖户逢低锁定 11 - 12 月出栏订单,与收购商提前达成协议,以稳定价格出售生猪,降低市场波动风险。通过这种方式,养殖户可在一定程度上保障自身收益,避免因价格过低造成损失。在 2023 年猪价波动中,部分养殖户提前与屠宰企业签订订单,虽当时猪价较低,但因有订单保障,成功规避后续价格进一步下跌风险,保持相对稳定收益。 优化存栏结构:淘汰低产母猪(PSY<22 头)是提高养殖效益的关键举措。低产母猪生产效率低下,且消耗大量饲料和养殖资源。及时淘汰这些低产母猪,补栏优质品种,可提高整个猪群生产性能。控制育肥体重在 110 - 120 公斤,能有效降低饲料转化率至 2.8:1 以下。随着生猪体重增加,饲料转化率逐渐降低,养殖成本相应增加。当生猪体重超过 120 公斤后,每增加 1 公斤体重,所需饲料量大幅增加,而增重速度放缓。因此,合理控制育肥体重,可在保证生猪品质前提下,降低养殖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拓展销售渠道:单一依赖生猪市场销售,会使养殖户在市场波动中面临较大风险。对接社区团购、加工企业,可拓宽销售途径,增加销售机会。开发分割肉、腌腊制品等附加值产品,不仅可减少对生猪市场的单一依赖,还能通过产品加工提升附加值,增加利润空间。将猪肉分割成不同部位销售,或制作成腊肉、腊肠等腌腊制品,这些产品价格往往高于生猪价格,能为养殖户带来更高收益。通过与社区团购、加工企业合作,养殖户可直接将产品销售给终端消费者或企业,减少中间环节,提高销售利润。 (二)政策面:精准调控产能,完善市场机制 强化监测预警:建立能繁母猪存栏、生猪出栏体重、屠宰量等 10 项核心指标的周度通报制度,可使养殖户和市场参与者及时了解市场动态,准确把握市场趋势。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分析,养殖户可合理安排养殖计划,避免盲目跟风。市场监管部门也可根据数据及时调整政策,引导市场预期,稳定市场价格。在 2024 年上半年,由于能繁母猪存栏量持续增加,相关部门通过周度通报制度及时发布数据,提醒养殖户注意产能过剩风险,部分养殖户据此调整养殖计划,避免后续亏损。 加大收储力度:在猪粮比跌破 6:1 时启动梯度收储,单次收储量提升至 10 万吨以上,并覆盖更多产区,可有效增强托市效果。收储行动可直接减少市场上生猪供应量,缓解供大于求局面,从而稳定猪价。收储政策还能向市场传递积极信号,提振市场信心,避免恐慌性抛售。当市场上猪价过低时,政府通过收储大量生猪,减少市场生猪供应量,价格自然会回升。收储行动也让养殖户看到政府稳定市场的决心,增强他们对市场的信心。 扶持深加工产业:对生猪屠宰及肉类加工企业给予 15% 的设备购置补贴,可鼓励企业加大设备投入,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延长产业链条,提升产业抗风险能力,是稳定生猪市场的重要举措。通过发展深加工产业,将生猪转化为更多种类产品,不仅可增加产品附加值,还能消化过剩生猪产能。某肉类加工企业在获得设备购置补贴后,引进先进屠宰和加工设备,生产效率大幅提高,产品种类更加丰富。该企业不仅能消化更多生猪,还通过销售高附加值产品获得更高利润,增强自身在市场波动中的抗风险能力。 |
下一篇:没有了
|
建议使用1440*900分辨率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