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10-13 点击: 次 来源:现代畜牧网 作者:豆包 - 小 + 大
替代蛋白分流需求:在肉类消费市场中,禽肉和水产一直是猪肉的有力竞争对手。2024 年,禽肉和水产价格持续低位运行,鸡肉均价同比下跌 15%。较低价格吸引大量消费者,分流约 20% 的猪肉消费需求。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家庭结构发生变化,肉类采购量整体下降。年轻一代消费观念和生活方式与老一辈不同,对肉类消费更加多元化,不再局限于猪肉。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使得猪肉的消费弹性逐渐收窄,市场需求进一步受到抑制。 腌腊需求结构性萎缩:南方地区的腌腊习俗曾是拉动猪肉消费的重要力量。然而近年来,随着深加工腌制品的普及,家庭手工腌腊需求逐渐减少。2024 年南方腌腊季,猪肉采购量同比下降 18%,且集中采购期明显缩短。以往腌腊季时家家户户会大量采购猪肉制作腊肉、腊肠等,现在更多人选择购买现成腌制品。这种需求结构的变化,使得腌腊季难以像往年一样形成阶段性需求高峰,无法有效拉动猪肉市场需求。 (三)成本端:饲料下行延缓行业出清 玉米和豆粕作为生猪养殖的主要饲料原料,其价格波动对养殖成本影响重大。2024 年三季度,玉米均价降至 2.66 元 / 公斤,同比下跌 12%;豆粕价格同步回落,使得自繁自养成本大幅降低,降至 1640 元 / 头,较 2023 年下降 15%。成本下降增强了养殖企业和养殖户的抗跌能力。在猪价低迷情况下,他们仍能维持一定利润空间,不至于亏损过多。这导致规模企业有足够资金和实力继续维持生产,中小散户也抱着 “熬周期” 心态,不愿轻易退出市场。据统计,2024 年能繁母猪淘汰率仅为 5%,与 2018 年非洲猪瘟时期的 15% 相比,差距较大。产能去化进程显著放缓,使得市场上生猪供应量持续居高不下,猪价难以得到有效支撑。 三、未来展望:磨底期漫长,拐点需等产能深度出清 (一)短期(2024Q4):压力前置下的底部震荡 供给压力惯性增长:从 9 - 11 月数据来看,生猪供应量环比增长 1.19% - 2.13%。能繁母猪存栏量仍处于 4000 万头以上高位,意味着后续生猪供应量将持续增加。10 月,出栏压力成为主导市场情绪的关键因素,猪价或维持在 12 - 13 元 / 公斤的低位区间震荡。在市场恐慌情绪影响下,不排除出现恐慌性出栏情况,导致猪价阶段性跌破 12 元 / 公斤。例如,当养殖户看到猪价持续下跌,担心未来价格更低,会纷纷抛售生猪,使市场上生猪供应量在短时间内大幅增加,进一步压低猪价。 政策托底效应有限:为稳定猪价,国家已启动 5 次冻猪肉收储行动,累计收购量达 15 万吨。但单次投放量仅 3 万吨,与每月 400 万吨的庞大市场供应量相比,作用有限。这些收储行动更多起到稳定市场预期的作用,向市场传递国家关注猪价、稳定市场的信号,增强养殖户和市场参与者对未来猪价的信心。从实际供需格局看,难以从根本上扭转供大于求的局面,因为市场上生猪供应量远超收储量,收储行动无法消化大量过剩产能。 消费边际改善:随着 11 月腌腊季启动,猪肉消费市场出现积极变化。屠宰开工率有望从 31.3% 回升至 35%,表明市场对猪肉需求逐渐增加。据相关数据预测,猪肉消费同比将增长 5%。但由于终端市场库存高企,前期积压猪肉尚未完全消化,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猪价反弹幅度。即便需求有所增加,也难以完全抵消供应过剩压力,生猪价格或回升至 13.5 - 14 元 / 公斤。在一些地区,虽腌腊季居民对猪肉采购量增加,但市场上仍有大量冻猪肉库存,对新鲜猪肉价格形成竞争压力,使猪价难以大幅上涨。 (二)中长期:产能去化决定拐点到来时间 能繁母猪调减进程关键:农业农村部明确 2025 年能繁母猪目标为 3900 万头,这一目标设定对稳定生猪市场供需关系至关重要。25 家头部企业也制定计划,将在 2026 年 1 月前合计淘汰 100 万头能繁母猪。若这些目标严格执行,按照生猪生长周期,2026 年下半年商品猪出栏量将逐步下滑。能繁母猪数量减少,意味着未来生猪供应量相应减少。当市场上生猪供应量逐渐与需求匹配时,猪价或迎来修复窗口,价格有望回升。这如同天平,当供应端砝码减少,天平会逐渐向需求端倾斜,市场价格也会随之调整。 |
下一篇:没有了
|
建议使用1440*900分辨率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