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10-01 点击: 次 来源:现代畜牧网 作者:豆包 - 小 + 大
三、后市展望:产能周期决定价格走向 (一)短期:反弹难改磨底趋势 中秋国庆双节期间,本应是猪肉消费旺季,但市场消费热潮未达预期。尽管节日对消费有一定刺激作用,但屠宰企业开工率仅 34.54%,反映市场需求增长有限。冻品库存持续攀升至 85 万吨,对猪价形成巨大下行压力。 供应端方面,据格林大华期货预测,10 月生猪出栏量预计达 1350 万头,市场供大于求局面加剧,猪价持续走低,可能下探至 11.5 - 12 元 / 公斤,对养殖户信心和行业发展带来挑战。 中金公司研究从产能角度分析猪价长期走势,若能繁母猪存栏量在年底前降至 3950 万头,按照生猪生长周期,2026 年上半年商品猪出栏量才可能见顶。在此之前,市场供应将持续过剩,猪价仅能出现阶段性反弹,难以实现根本性反转。这表明未来一段时间内,生猪行业仍将处于低谷期,养殖户需做好长期应对准备。 (二)长期:消费转型倒逼产业升级 从长远发展看,我国人口结构变化和消费观念转变深刻影响生猪产业。少子化、老龄化趋势导致猪肉消费总量逐渐见顶,稳定在 5500 万 - 5600 万吨左右;同时,消费者对健康饮食的追求促使禽肉、牛羊肉等替代品消费占比不断提升,已达 45%。这些变化促使生猪产业必须从 “量的扩张” 向 “质的竞争” 转变。 温氏、牧原等龙头企业率先进行产业调整。积极探索无抗养殖技术,认证规模达 15.2 万头,生产的猪肉更健康、安全,受到市场青睐;在产品加工方面,大力发展预制菜业务,食品业务营收增长 17.93%。通过将猪肉加工成预制菜,提高产品附加值,为消费者提供便捷选择,探索出 “养殖亏损加工补” 的发展路径。 我国还积极借鉴丹麦 “精细化育种 + 全产业链追溯” 先进模式。丹麦生猪产业在品种改良、疫病净化和数字养殖等方面成果显著。我国正努力提升养殖效率和质量,目标在 2026 年将 PSY 提升至 30 头,料肉比降至 2.6:1,降低生产成本,增强我国生猪产业国际竞争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四、三大不确定性因素考验行业韧性 (一)产能去化执行力存疑 在产能调控关键阶段,部分养殖主体的博弈心态成为主要阻碍。尽管政策持续施压,6 - 7 月能繁母猪存栏量在高压政策下仅微降 0.1%,去化幅度极小。若四季度去化幅度仍未达预期,按照当前市场形势,行业低迷期可能延长至 18 个月以上,对生猪产业造成长期不利影响。 部分大型养殖集团虽口头响应政策,但实际行动迟缓,担心产能去化影响自身市场份额,错失市场反弹机会。这种短视行为违背政策调控初衷,使行业陷入更深困境。据业内消息,一些企业存在虚报能繁母猪数量等违规行为,严重影响政策执行效果。 (二)疫病风险暗藏玄机 非洲猪瘟变异株在河南、山东等地零星出现,给生猪产业带来巨大潜在风险。行业持续亏损导致中小散户防疫投入受限,无法像大型企业那样投入大量资金升级防疫设施,养殖场防疫能力严重不足,潜在疫病爆发风险相比以往上升 30%。 一旦疫病大规模爆发,将导致大量生猪死亡,市场供应被动减少,这并非健康的产能去化,而是灾难性的冲击。不仅会给养殖户造成巨大经济损失,还会扰乱市场秩序,导致猪价剧烈波动。回顾 2018 - 2019 年非洲猪瘟疫情,曾使我国生猪产业遭受重创,猪价大幅波动,如今类似风险再次引起行业高度警惕。 |
下一篇:没有了
|
建议使用1440*900分辨率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