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2-02 点击: 次 来源:现代畜牧网 作者:豆包 - 小 + 大
然而,这种激烈的市场渠道竞争,也给企业带来了不小的压力。拓展线上渠道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和技术支持,包括平台建设、运营维护、网络推广等方面的费用。参与行业活动也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从展位租赁、展品准备,到人员差旅等,都增加了企业的运营成本。而且,随着市场渠道的日益多元化,企业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去管理和维护各个渠道,以确保渠道的顺畅和高效。 (三)研发困境:创新的艰难攀爬 在研发成果转化方面,兽药企业面临着诸多难题。大型企业虽然设有研发团队,但多数研发优势体现在生产工艺技术的改进和提高上,真正的原研药物较少。这主要是因为原研药物的研发需要大量的资金、时间和技术人才投入,研发周期长,风险高。而且,研发过程中还需要进行大量的临床试验,以确保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这也增加了研发的难度和成本。 中小型企业大多缺乏研发能力,在面对产品同质化竞争时,转化研发成果为实际产品优势的速度较慢。它们往往没有足够的资金和技术实力来开展自主研发,只能依赖购买或模仿其他企业的技术和产品,这使得它们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 不过,仍有一些企业积极探索应对之策。它们加大研发投入,与科研院校合作开展兽药研发项目,力求在新产品、新技术上取得突破。比如,一些企业与高校或科研机构合作,共同研发针对耐药菌的新型抗菌药,或者开发能提高动物免疫力的绿色保健类兽药。还有企业对现有产品的剂型、给药方式等进行改进优化,将一些传统的口服兽药改为更易吸收、使用更方便的注射剂型,提高药物的疗效和使用便捷性。但这些努力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如合作过程中的沟通协调问题、研发成果的转化效率问题等,都需要企业不断地去解决和克服。 行业 “萎缩” 现状剖析 (一)企业数量锐减:生存的残酷淘汰 兽药行业正经历着一场残酷的生存淘汰赛,企业数量锐减是其最直观的表现。曾经,兽药行业产能过剩,吸引了大量企业涌入,市场呈现出一片繁荣的假象。但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监管的愈发严格以及行业整合的加速,众多企业开始面临巨大的生存压力。据相关数据显示,全国兽药企业数量已从之前的 2500 多家锐减至只剩下 1100 多家 ,预计未来还会进一步减少。 新版兽药 GMP 要求是导致企业数量减少的重要原因之一。2020 年 4 月,农业农村部发布《兽药生产质量管理规范 (2020 年修订)》,要求所有兽药生产企业均应在 2022 年 6 月 1 日前达到新版兽药 GMP 要求。新版兽药 GMP 大幅提高了行业的准入门槛,加速中小型兽药企业退出市场,淘汰落后产能。实施新版 GMP 改造需要资金投资,对于经营不善或是规模较小的企业而言有很大压力。整个改造流程如果严格按照要求,顺利的话大约需要一年半,而不顺利的话则至少要 2 年。改造费用也不低,在部分案例中,新版 GMP 改造花费普遍超过年营收 1/3,甚至超过一半。受新冠疫情影响,部分企业不能及时完工、设备无法按期交付,导致需要延期验收。还有一些企业存在资金不足、养殖行情低迷使得兽药行业利润下降,改造工作进展缓慢、集团合作伙伴押款或延期付款较多,导致资金紧张、改造动作较大投入较大但土地使用面积不足,改造与正常生产销售相冲突等情况。 (二)市场销量下滑:需求与供应的双重困境 兽药市场销量的下滑,是需求与供应双重困境共同作用的结果。从需求端来看,养殖行业自身的萎缩是主要原因。以生猪养殖为例,生猪存栏量若出现下降趋势,用于生猪养殖的各类兽药使用量自然也会随之降低。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4 年上半年,生猪出栏 36395 万头,下降 3.1%。从畜禽养殖业的用药统计结果也能看出,2024 年上半年,育肥猪养殖用药,相比去年 30 元左右每头,今年只需要 17 - 18 元每头;肉鸡养殖用药,由去年的平均 8 毛到 1 块,今年才 5 毛 6 毛钱 。 从供应端来看,兽药行业内部的激烈竞争,尤其是价格战,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短期销量,但从长远来看,却对市场销量产生了负面影响。为了在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企业纷纷压低价格,导致整体盈利水平下降。一些企业难以维持正常的生产经营,进而减少产量,市场上可供销售的兽药产品数量也相应减少。而且,价格战还导致市场上产品质量参差不齐,部分养殖户对兽药产品的信任度降低,进一步影响了市场销量。 |
上一篇:2025年兽药行业的十大预判
下一篇:没有了
|
建议使用1440*900分辨率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