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11-06 点击: 次 来源:现代畜牧网 作者:佚名 - 小 + 大
三、鸭疫病混合感染的原因 (一)生理机能与保护机制 从鸭本身的生理结构来看,其淋巴系统发育不完全,身体的保护机制存在缺陷。这使得鸭更容易被多种病毒和细菌侵袭,从而出现感染。例如,鸭的免疫系统相对较弱,对一些常见的病原体如大肠杆菌、鸭瘟病毒等的抵抗力不足。据统计,在相同的环境条件下,鸭感染这些病原体的几率比其他家禽如鸡高出约 20%。 (二)不科学养殖模式 不同的养殖模式混用缺乏科学性,南方水养模式受环境因素影响大,免疫和预防药物难以投放,生物安全体制不健全,病毒控制难度大。北方地面笼养模式同样受环境影响大,饲养密度不易控制,常导致笼舍内空气流通不畅。在寒冷或炎热的天气下,病毒滋生和交叉传播的速度加快。以某地区的鸭养殖场为例,采用水养模式的养殖场在夏季高温潮湿的环境下,鸭子感染疫病的几率明显增加,约为正常情况下的 1.5 倍。而北方地面笼养的养殖场在冬季寒冷干燥时,由于空气流通不畅,鸭子易患呼吸道疾病,混合感染的风险也随之提高。 (三)疫病种类繁多 鸭病毒的流行范围十分广泛,目前缺乏一个大体系的保护技术,很难从根本上消除传染源和切断传播途径。养殖环境变化大、养殖技术参差不齐和模式多样,容易诱发混合感染。而且与其他家禽混养时,特别是与鸡混养,会形成交叉感染。禽流感对鸭养殖来说依旧是严重威胁,病原体变异原理难以把握,抗药性越来越强,部分疫苗和药物已失效。据调查,在一些混合养殖的地区,鸭感染多种疫病的几率高达 40% 以上。 (四)病理研究与诊断技术不足 对鸭病病理研究不彻底,对一些致病原因依旧不够了解。同时,临床诊断技术落后,缺乏新的器械辅助。现在鸭养殖业入行门槛不高,导致专业技能匮乏,检验技术水平降低,病情诊断不准确,使病情拖延进而引发混合感染。例如,在一些小型鸭养殖场,由于缺乏先进的诊断设备,对鸭子的病情判断往往不准确,延误治疗时机,增加了混合感染的风险。 (五)兽药和疫苗问题 诊治药物不合格、疫苗不达标,对新发现的病毒变异就不能及时进行防范。我国医药体制不完善,导致鸭的诊治药物很多不合格,进口药物也存在风险和弊端,不能保证药物疗效。对于疫苗来说,很多采集都不合格,无法应对新的病毒变异。据统计,约有 30% 的鸭养殖场使用的疫苗存在质量问题,这大大增加了疫病混合感染的可能性。 (六)管理不科学 管理不科学、不合理,对新出现疾病的预防和处理态度不够积极,往往会耽误病情。饲养管理员未认识到病原体变异的危害,不重视疾病预防,不积极处理疫病,使病毒交叉变异产生新问题。例如,一些养殖场在发现鸭子出现异常情况时,未能及时采取隔离、诊断和治疗措施,导致疫病迅速传播,混合感染情况加剧。 |
下一篇:没有了
|
建议使用1440*900分辨率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