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14 点击: 次 来源:猪业科学 作者:石国凡 - 小 + 大
近年来,我国养猪业从分散养殖向专业化、规模化和集约化发展,与此同时,伴随养殖密度的升高,动物疫病的流行随之而来。如何构建规模化猪场主要疫病防控的“防火墙”,逐步完成猪场中主要疫病的控制与净化,保证猪场生产的顺利、可持续发展,维持猪群的高度健康状况,成为摆在全体养殖从业人员面前的重大课题。因此,通过资料收集、调查研究和技术集成,结合生产实际,总结一套适用于目前养殖环境的主要疫病控制与净化技术,供同行参考。 1 概述 猪场主要疫病包括:猪瘟、猪口蹄疫、猪伪狂犬病、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猪布氏杆菌病和猪支原体肺炎六种疫病。 2 主要疫病控制与净化操作的具体程序 2.1 重视环境 2.1.1 选址与布局 选址建场须严格按照农业农村部《动物防疫条件审核管理办法》及《动物及动物产品生产企业兽医卫生规范(试用)》要求,在符合当地城镇发展建设规划和土地利用要求和相关法规的基础上,以有利于预防和控制疫病为出发点选择建场地址。 为了确保生物安全,养殖场内生产区应该与生活、管理区保持一定的距离,按照生活、管理区—配套区(饲料加工车间、仓库、兽医室、消毒更衣室等)—生产区(猪舍)分布,严格执行人员、物料、主流单向流动管控,避免疫病的传播。 生产区分布则从上风向到下风向的方向,按照配种怀孕舍—分娩舍—保育舍—育成舍—装猪台的顺序依次排列。饲养环境应符合GB/T 17824.4-1999《中、小型集约化养猪场环境参数及环境管理》,以干燥、卫生、舒适为宜。 2.1.2 猪舍设计 封闭饲养是防疫管理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猪场外围应建有防疫围墙、防疫沟等物理防疫设备,猪场大门、各区域和每栋猪舍入口需要设立消毒池或喷洒消毒设施,人员、物料、车辆、猪只等必须经过彻底消毒后,方可入场,同时尽量减少场内车辆、人员流动,避免疫病传播。 2.1.3 猪场设施设备 生产区的设计需要具备采光、通风、保暖、降温、隔离及防蚊虫、防鼠等生物防护设备。同时需要具备疫苗储藏、消毒和诊疗等设备的兽医室,以及与生产规模相配套的粪污等无害化处理设备。 2.2 猪群的疫病普查 2.2.1 临床症状的检查 持续记录全场种猪及后备母猪临床表现、生产性能。针对出现过繁殖障碍(如流产、死胎、产木乃伊胎、产弱仔)及后代生产性能不佳的种猪,隔离饲养,并进行疫病检测,如患病,及时补免疫苗,并治疗;如排除有疫病,则根据本身及后代生产性能判定,是否实施淘汰。 2.2.2 血清学监测 定期采集猪全血,分离血清,进行上述六种疫病的血清学监测,评价血清抗体水平,但应注意,尽量在免疫该疫苗后14 d采样。 血清学监测一方面需要动物血清抗体水平保持在一定高度,即抗体阳性率较高;另一方面要求比较好的均匀度,这就要求采集有代表性的样本进行血清学监测,以确定猪群整体抗体水平,因此需要按照90%~95%置信度采样,即存栏20头以下,需采集16~19头猪的血清;存栏50头,需采集22~35头猪的血清;存栏100头,需采集25~45头猪的血清;存栏500头,需采集28~56头猪的血清;存栏5 000头,需采集29~57头猪的血清,以此类推。值得注意的是,公猪应该普检,而不是抽检。 根据血清学监测结果,掌握猪群抗体水平及本场疫病存在情况,据此制定相应的综合疫病防制措施。 |
上一篇:布鲁氏菌病净化技术
|
建议使用1440*900分辨率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