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1-07 点击: 次 来源:猪业科学 作者:王文杰 - 小 + 大
对于养猪生产的碳足迹评估,既可以按生产工艺要素集合进行分析,也可以按照过程顺序进行分析。如果把生猪看作是一种产品,在工业产品上被广泛应用的生命周期评估(Life Cycle Assessment,简称LCA)方法正在被逐渐接受和采用。它是一种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逐步发展起来的重要环境管理工具。实际上,生命周期(Life Cycle)概念已经广泛应用于政治、经济、环境、技术、社会等许多领域,其涵义通俗的比作“从摇篮到坟墓”的全过程。国际标准化组织在ISO14040中对LCA给出的定义是:对一个产品系统生命周期中输入、输出及其潜在环境影响的汇总和评估,包括目的与范围的确定、清单分析、影响评价和结果解释4个步骤。最近由农业农村部有关机构组织的线上专题培训活动,系统介绍了畜牧业碳足迹评价进展。其中重点介绍了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畜牧业环境评估及绩效(LEAP)伙伴关系,它为世界各地的政府、农民、决策者、生产者和研究人员提供了一个全球化平台,用来讨论和制定评估畜牧业对环境影响的指南。其中《生猪供应链的环境绩效》《动物饲料供应链的环境绩效》和《畜牧供应链中饲料添加剂环境绩效的评估指南》都可以作为猪场碳足迹评估工作的参考。 3 养猪企业碳减排目标 在中国共产党第20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中,中国向国际社会郑重承诺,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表明了我国高质量发展的决心与信心。“双碳”牵动着我国社会发展的全局。作为粮食安全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畜牧业主要部分,“猪粮安天下”,人们耳熟能详的养猪业之“双碳”至少应该与国家进度实现同步,更应该通过加速技术创新和推行负责任的规范管理来提前实现这一造福人类的伟大目标。 我国是一个迅速发展起来的养猪大国,养猪模式、规模和技术水平呈现多元化,在不同情况下养猪水平存在较明显的差距。从时间、投资能力和科技进步难易程度等因素综合考虑,作者认为,应该视养猪规模分批对我国养猪主体进行低碳化技术升级。对有资本运作背景的年出栏30万头以上的超大规模养猪企业建议:争取在2027年能够实现“碳达峰”,在2045年前率先实现“碳中和”。对年出栏小于30万头,但超过5万头的大型养猪企业建议: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在2050年前实现“碳中和”。对于年出栏规模小于5万头的中小型养猪企业和养猪专业户,建议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在2055年前实现“碳中和”。整个养猪行业应该在2055年,比国家总的目标提前5年实现“碳中和”。 为了实现真正意义的绿色养猪,呼吁养猪业同仁们应该自觉把最小碳足迹纳入猪企和猪业的长期管理目标。 4 养猪企业碳排放管理措施与方法 实现养猪“碳达峰”“碳中和”,需要长期持续地坚持科学规范的碳足迹管理,采取有力措施,减缓、减少碳排放,增加碳汇储存以平衡净碳排放。以下有一些相关的建议提出来和同仁们商榷,并供参考。 第一,所有猪企都应该提出自己的“碳达峰”和“碳中和”的目标。遵循LCA规则或其他可采纳的标准制定企业实操的碳排放管理规程,精确识别、汇总和核算并记录企业的全部碳足迹,把企业总的碳足迹水平控制在合理的水平并保持逐年下降,直至达标。 第二,从管理层面可以从养猪模式和经营模式上采取必要的措施,优化管理促进双碳目标的实现。养猪模式上,应该从最小碳足迹目标着眼于工艺布置和设备匹配与选型,养猪规模和方式的确定应因地制宜,建立在低能耗、低物耗和最少排污的前提下。在经营模式上,建议采取最短路径运输和最短时间上餐桌对储运销售缓解进行科学规划,以缩短在养猪产业中“碳排放”占比较为显著的储运环节的碳足迹值。提倡构建种养循环的生态农场养猪经营模式,科学匹配原料供应、能源、水源、土地、人工、资本、技术、自然环境等全部社会资源,节约,减耗,增碳汇齐力协同,创造双碳达标的新型绿色养猪体系。 |
|
建议使用1440*900分辨率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