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4-30 点击: 次 来源:猪业科学 作者:刘雪,刘宁波 - 小 + 大
ASF引起的猪只高发病率和死亡率,已给我国养猪产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使生猪产业遭受沉重打击。导致生猪养殖场停产停业,猪肉产品供需平衡失调,猪肉价格涨跌幅度大,给人民生活生产造成严重影响。非洲猪瘟早期很难发现、疫情根除难、防控难度极大,一旦暴发,将会给感染猪场造成毁灭性的损失,严重影响我国生猪养殖业的发展。 1 非洲猪瘟对我国生猪养殖产生的影响 自2018年8月非洲猪瘟在我国首次发生以来,流行范围之广、传播速度之快,短短一年时间内就在全国快速传播。ASFV具有很强的存活能力,能够通过感染猪的血液、唾液、粪尿及肉制品直接或间接传播,且猪肉制品的监管难度大,流通范围广,病毒长期潜伏,使疫情间歇式和跳跃式暴发。 前期非洲猪瘟造成生猪产能急速下滑,2018年年末我国生猪存栏量42817万头,比2017年的44159万头,同比下降3.04%,生猪出栏量69382万头,同比下降1.17%;2019年生猪年末存栏量31041万头,较2018年大幅下降,同比下降27.50%,生猪出栏量54419万头,降幅达21.57%。 随着非洲猪瘟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生猪产能逐步恢复。 2020年年末生猪存栏比2019年年末增长30.96%,但未达到疫前水平,出栏量同比下降3.15%,但我国生猪出栏量从2020年8月份后明显增长;2021年以来,生猪产能持续扩大,根据国家统计局最新的数据显示,2021年前三季度生猪存栏量为43764万头,同比增长18.2%;生猪出栏量达到49193万头,同比增长35.9%,生猪存栏量和出栏量基本恢复到疫情前正常年份的水平。 2 非洲猪瘟加剧猪周期的波动 猪周期是一种经济现象,指“价高伤民,价贱伤农”的周期性猪肉价格变化怪圈。猪周期的循环轨迹一般是:肉价高→母猪存栏量大增→生猪供应增加→肉价下跌→大量淘汰母猪→生猪供应减少→肉价上涨,周而复始,形成了“猪周期”。进入21世纪,我国经历了多次猪周期,其中2018年5月至今的这轮猪周期涨跌速度之快、波动之剧烈、影响因素之复杂,堪称“超级猪周期”。本轮猪周期受饲料成本上涨、产业政策瓶颈、新冠疫情以及非洲猪瘟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绝对价位和波动幅度都远超之前数次。特别是非洲猪瘟在我国的快速传播,造成生猪大量死亡,数量锐减,养殖场户复养意愿不足,短期内难以补栏。另外,一些地方政府为了降低非洲猪瘟的防控风险,实施“清栏”政策,进一步制约了养殖场户复养的积极性。非洲猪瘟的蔓延加快、加剧了“猪周期”的发生,是我国生猪生产的一个极大的不稳定因素,影响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3 非洲猪瘟加快散户退场,产业格局向规模化发展 生猪养殖在我国历史悠久,是重要的农业传统养殖部分,一直以来中小散户是我国生猪养殖业的主体,为市场供给做出巨大贡献。截止2018年底,我国生猪散户养殖比重为50.9%,所占比例大于规模化养殖。散户养殖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和趋同性,“一哄而上”的生产方式会加剧生猪养殖市场的波动。2018年非洲猪瘟疫情的暴发,对生猪养殖企业的技术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额的防控成本和检测成本限制了散户的发展,导致大部分散户退出养猪市场,减少了农村的饲养规模,而规模化养猪场把握机会大力扩张、布局生猪市场,重组了我国生猪养殖业的结构。 饲料产业是我国生猪产业发展的基础,改变了过去依靠食物残渣、杂草菜叶的传统喂养方式,大大提高了生猪的养殖效率。饲料生产的过程包括采购原料、加工生产、销售运输的多个环节,均存在非洲猪瘟病毒感染传播的风险,因此饲料生产行业对非洲猪瘟的防控同样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严峻的防疫环境和饲料原料被限制的情况下,猪饲料行业加快研发,开启创新变革之路,促进了猪饲料行业的进步和发展。 4 健全生猪调运系统 我国在非洲猪瘟疫情暴发之前,北方地区的生猪存栏量明显低于南方,普遍存在“南猪北运”的现象。疫情暴发后为了减少疫情暴发的风险,国家发布了活猪跨省禁运政策,该政策效果明显,有效地降低了因生猪及其产品异地运输引发疫情的比例,使其从35%下降到了15%。生猪产业应适应限制调运政策,变革传统生猪调运模式,我国猪肉供应链正在从“调猪”向“调肉”转变,逐步减少活猪的长距离运输,加强大区域内产销衔接,这为冷鲜肉品流通和配送体系带来发展机遇。大力发展冷鲜肉,加强冷链物流的基础设施建设,将在一定程度上减缓猪周期波动带来的影响。健全生猪调运系统要加快升级屠宰行业,控制劣质肉产品流入市场,这有利于食品安全和监管,从而推动生猪产业链升级。 |
上一篇:一家猪企的哀嚎与自我救赎
下一篇:王双正:说说猪粮比的那些事
|
建议使用1440*900分辨率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