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登陆 | 注册 | 留言 | 设首页 | 加收藏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疫病防控 > 基础兽医 > 文章

中小规模猪场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策略

时间:2022-03-03    点击: 次    来源:北方牧业    作者:颜国华等 - 小 + 大

在我国存栏母猪500头以下的中小规模猪场生猪出栏量占有很大比重,约占全国生猪总出栏量的60%以上,对全国的猪肉供应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并且中小规模猪场在解决农民就业问题和粪污综合利用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但我们也必须清醒认识到中小规模猪场在防控非洲猪瘟等重大动物疫病方面与人才和资金力量雄厚、设施设备齐全的集团公司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这些差距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重大动物疫病防控有所松懈。非洲猪瘟在我国已经流行三年有余,随着大部分地区生产趋于稳定,部分非洲猪瘟病毒变异毒株感染后临床症状表现不明显、致死率也有所降低,加之行情下行压力明显,导致有些猪场对非洲猪瘟等重大动物疫病的防控有所放松,管理上又回归粗放,在生物安全设施、设备及消毒剂等消耗品上的投入收紧,甚至将生物安全隔离措施都抛之脑后,这在疫情防控上都是大忌。二是猪场生物安全条件较差。大部分中小规模猪场生产区与生活区直接相连,场区隔离措施不完善,生物安全设施不健全,整体防疫卫生条件较落后。三是生产管理执行力不到位。中小规模猪场管理制度不健全,各项防控措施落实不到位。比如很多猪场在生产中不能真正做到“全进全出”,导致疫病在不同阶段猪群间循环传播;在猪场清洗消毒方面,多数猪场都没有严格的消毒程序,发病时才紧急消毒,消毒剂的选择和使用方法不当,造成消毒效果不理想。这些都会增加疫病传播风险,不利于疫病的防控。

冬季昼夜温差和舍内外温差比较大,猪群抵抗力下降,健康状况更容易出现不稳定现象,这让一些传染性病原有了可乘之机,因此养殖场的管理人员必须要高度重视起来,摒弃侥幸心理,尤其需要要注意五个方面:一是重视猪只进出环节,二是在饲养管理过程尽量做到全进全出,三是做到规范清洗消毒,四是保障猪群抗病能力,五是做好灭鼠工作。

许多重大动物疫病都是接触性传染病,从疫病传播路径来看,60%以上的疫病都是经出栏、引种及相应的运输等环节从外部传入猪场的,然而中小规模猪场大多在这些环节存在的防控漏洞,必须要引起高度重视。在引种环节,后备种猪引种前除了要对供种场的种猪生产经营相关资质进行评估,还要进行健康评估,包括猪群的生产性能、临床表现及口蹄疫、猪瘟、蓝耳病等免疫情况,引进种猪非洲猪瘟抗原、抗体检测全覆盖。运输过程尽量选择消毒彻底的引种车转运,切不可用商品肥猪运输车转运种猪。后备种猪入场前,一定要进行隔离检疫,一般最短隔离检疫时间为21天,同时需密切观察猪只的临床表现。隔离之后,经非洲猪瘟抗原检测和抗体检测均为阴性后再进行驯化入群等工作。在商品猪的出栏环节,禁止生猪贩运人员、承运人员、司机等外来人员,以及外来拉猪车辆进入养殖场,最好能做到异地出栏,也就是在距离生产区3公里以外,建设出猪中转站,售猪前后彻底清洗消毒。待售猪必须由场内的自有车辆转运至中转站,并且车辆在运猪和返场前都需要彻底清洗、消毒。猪场赶猪人员严禁接触出猪间(台)靠近场外运猪车辆的一侧,返场前要严格按规范洗澡、消毒、更换衣服鞋帽。另外,对病死猪务必做到无害化处理,同时对出现病死猪的猪舍、转运通道、接触病死猪的人员要要严格落实消毒制度。

在饲养管理过程中,各生产单元间如果能做到“全进全出”,就能在很大程度上阻断疫病在场内不同阶段猪群间的传播。饲养管理中要做到“全进全出”,两项关键技术模式必不可少:一是生产上游的母猪批次化生产管理技术,二是生产下游的多点式饲养模式。对中小规模猪场,建议优先考虑按三周批组织生产,当然也可以根据猪场实际情况设计其他批次生产模式。同时,因为保育猪群体规模较小,建议采用“种猪场+保育育肥一体化猪场”的两点式饲养模式,种猪场主要配备种公猪舍、种母猪舍、配怀舍、分娩舍等猪舍,保育育肥一体化猪场不再单独配备保育舍和育肥舍,而是从保育到育肥出栏全部集中到保育育肥一体化猪舍中,这也类似于当前的“公司+农户”模式,农户的养猪大棚其实就是一种简易的保育育肥一体化猪舍。需要强调的是在寒冷季节为了节省取暖成本,断奶仔猪转入保育育肥一体化猪舍时可以采用“双倍密度法”饲养,饲喂至70日龄后再分流至两个猪栏中。

上一篇:非瘟常态下产房仔猪腹泻的防控策略(1)

下一篇:当前非瘟弱毒株防控策略

网站地图 | 服务条款 | 联系方式 | 关于阳光
冀公网安备 13050002001403号

|

建议使用1440*900分辨率浏览 
冀ICP备14003538号  |   QQ:472413691  |  电话:0319—31630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