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登陆 | 注册 | 留言 | 设首页 | 加收藏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疫病防控 > 兽药园地 > 文章

中药制剂发展的回顾

时间:2009-06-16    点击: 次    来源:中国兽药114网    作者:佚名 - 小 + 大

     片剂作为一种常见剂型,创始于19世纪40年代。19世纪末,随着压片机械的出现和发展得到了迅猛发展。在我国,中药片剂的研究和生产起步较晚。解放前,1931年出版的《中华药典》上并未收载片剂。20世纪50年代,在汤剂、丸剂的基础上,中药片剂开始逐渐发展起来的,目前已成为临床上广泛应用的主要剂型之一。中药片剂按原料分可分为半浸膏片、全浸膏片、全粉末片和提纯片。其制备方法多采用颗粒压片法。半浸膏片中稠浸膏和药材细粉除具有治疗作用外,稠浸膏还有粘合剂作用而药材细粉同时还具有崩解剂的作用,如元胡止痛片、牛黄解毒片等。但片剂若含有粘性成分少、疏松成分多或油性较强的药物时易造成裂片。  
  全浸膏片因不含药材细粉,服用量少,易达到卫生标准,尤其适用于有效成分含量较低的中药材制片,如石淋通片、穿心莲片等。中药片剂尤其是浸膏片,因含有大量引湿成分易受潮、变软、粘结和霉变。一般可采用醇沉的方法除去浸膏中引湿杂质或加入防潮性辅料等方法来解决。更多的是采用包薄膜衣或糖衣的方法[103-105]。片剂中如含挥发性物质久贮后含量易下降或使疗效降低。近年来,有将挥发油微囊化或者制成包合物(如β环糊精)加入的报道[123-124]。这样不仅可将挥发油包合成粉,便于制粒,而且可减少挥发油在贮存过程中的挥发损失。  
  除口服片剂外,还有中药含片[125]、中药泡腾片[126]等多种片剂。中药五黄泡腾片口服1分钟后可使药物均匀分布于产生的大量气泡中,其泡腾面可完全充盈于胃,使上消化道任何部位出血均能迅速止住。近年来还发展了胃内漂浮片如由黄连等药物组成的胃幽净制成胃内漂浮片,使片剂在胃内滞留时间延长,持续释放药物有效成分,可提高药物对幽门螺旋杆菌的直接杀灭作用,产生较为理想的疗效[127]。  
  滴丸剂是采用滴制法制成的丸剂,滴制法制丸早在1933年就已提出,1956年有用聚乙二醇4000为基质,用植物油为冷却剂制备苯巴比妥钠滴丸的报道,1958年国内有人用滴制法制备酒石酸锑钾滴丸[128]。中药滴丸的研制始于70年代末,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等单位对苏和香丸进行研究,拆方实验表明将原方十余味中药精简为苏合香脂和冰片两味,仍有同样疗效,并以聚乙二醇6000为基质,将苏和香脂、冰片采用固体分散技术,用滴制法制备苏冰滴丸,并制定了冰片含量标准,开展了生物有效性研究,表明该滴丸有剂量小,起效快等优点[129]。  
  中药滴丸剂主要有两类,一是将油性成分分散在基质中,滴制法制备,如芸香油滴丸;另一类是将不溶于水,溶出速度慢,吸收不好的中药成分或有效部位采用固体分散技术制备速效滴丸,这一类一直是研究的热点。如将黄芪夹竹桃果仁中提得的混和物制备成强心灵滴丸[130];将齐墩果酸制备为滴丸等[131];以聚乙二醇4000,硬脂酸,石蜡为基质,将雷公藤乙酸乙脂提取物制备为肠溶滴丸可减少胃肠道刺激[132]。耳用滴丸是90年代发展的新剂型,它与液体滴耳剂相比有局部浓度高,速效,便于携带,作用持久等特点,如等以聚乙二醇400,6000为载体,丙二醇为增塑剂,可制备复方黄连耳用滴丸[133]。由于滴丸载药量小,因此,中药要制备滴丸必须精制,富集有效成分或有效部位,因而滴丸成分明确,质量易于控制。如复方单参滴丸目前已正式进入美国FDA审批程序,有望进入国际市场。中药口服液剂是在传统汤剂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口服灭菌液体制剂,60年代初期最早把竹沥水等灌封于安瓿中制成口服液剂供临床应用。随着中药浸提技术的发展,加上服用方便,质量稳定,能包容真溶液型、胶体溶液型、乳浊液型、混浊液型等多种分散体系、适合于剂量较大的中药复方药剂制备的特点,80年代以来,中药口服液剂的品种不断增加,数量日益增多,使用范围也逐渐扩大,已成为中药口服液体制剂的主要剂型,目前仍有众多的产品。如十全大补口服液[134]、独活寄生口服液[135]、马齿苋口服液[136]、丹参口服液[137]、花粉王浆口服液[138]等在临床应用,发挥治疗保健作用。  
   2.2注射给药剂型  
  中药注射剂的研制与发展是传统中药给药途径的重大突破,柴胡注射剂是有文献记载的第一个制备应用的中药注射剂,距今已有近六十年的历史,临床上也一直有中药注射剂的应用。50年代至60年代初,中药注射剂以单味中药为主,多以水煎法和水蒸气蒸馏法制备,研制出常山注射液,蚕蛹组织液,板蓝根注射液等20多个品种用于临床。70年代,水煎醇沉方法的应用,使得以临床有效的中药单方和复方为对象,制成中药注射剂的品种骤增。有资料报道的品种达七百余个,1977年版《中国药典》也收载了二十余种。如丁公藤注射液,丹参注射液,银黄注射液,毛冬青注射液,盐酸川芎嗪注射液,莪术油乳注射液等在临床均有较好的效果,中药注射剂作为中药新剂型已基本定型。8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制药技术的发展,为了适应中医急症用药的需要。中药注射剂的研究开发又处于一个相对活跃的阶段,药物原料的来源更加广泛,制备方法不断增多,应用的范围日益扩大,在原有研究的基础,采用膜分离超滤、冷冻干燥等技术,使中药注射剂的质量和稳定有了明显的提高。制剂品种不仅有一般的溶液型注射剂,也有乳浊液型、混悬液型注射剂和固体粉针剂,给药途经包括肌内注射、穴位注射、静脉注射等,如生脉注射液,参麦注射液,清开灵注射液,茵栀黄注射液,康乃特静脉乳剂、喜树碱混悬型注射剂等,这些中药注射剂的开发为中医药防治疑难杂症提供了有效的手段,也提示中药注射剂仍有发展的巨大潜力,作为中药现代化的一个中药标志值得重点加以开发研究。目前中药注射剂的制备更加注重提取分离方法的改进,以中药有效单体成分或有效部位为原料,提高注射剂中有效成分的含量。同时,广泛来用新技术,使中药注射剂达到缓释、控释、靶向制剂的要求,切实保证药物的临床疗效,如唐松草新碱盐多相脂质体静脉注射剂。抗癌中药复合5Fu磁性微球制剂[139]。盐酸川芎嗪肺靶向微球注射剂[140]的研究,无疑为中药注射剂的发展作了积极有益的探索。

上一篇:左氧氟沙星与55种药物配伍稳定性

下一篇:中药黄芪药理作用综述

网站地图 | 服务条款 | 联系方式 | 关于阳光
冀公网安备 13050002001403号

|

建议使用1440*900分辨率浏览 
冀ICP备14003538号  |   QQ:472413691  |  电话:0319—31630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