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09-12 点击: 次 来源:抗非大家谈 作者:佚名 - 小 + 大
近期,有媒体报道,在中国一些猪场鉴定出新形式的非洲猪瘟病毒,行业人士认为该病毒是由违法疫苗造成的。 国内一家头部养猪企业有关负责人表示,在该公司下属母猪场中有超过1000头母猪感染了2种新毒株的非洲猪瘟病毒,受感染的还有该公司的一些合同养户的育肥猪。2种新毒株相比非洲猪瘟野毒缺失1或2个基因,尽管不具有之前流行的野毒一样的致死能力,但是可以导致慢性症状,减少产键仔数。他担心,如果新毒株广泛传播,将给整个行业再次带来巨大伤害。 关于疫苗毒的问题,其实在欧洲早已上演过。上个世纪70年代,欧洲就已经开发出了非洲猪瘟弱毒苗,但在葡萄牙和西班牙猪场应用时,人们发现这种疫苗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猪群慢性带毒、没有临床症状但持续性缓慢排毒等,于是慢慢放弃了该疫苗的使用。此后,再没有国家批准非洲猪瘟疫苗。 非洲猪瘟基因缺失毒株(疫苗毒)在我国较大范围内流行,并导致部分阴性猪场被迫“群体免疫”,不断上演着一个又一个的悲剧。 天津瑞普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陈家锃博士指出非洲猪瘟基因缺失毒株感染隐蔽性强、临床症状出现晚、不易被发现,现有的病原、抗体检测技术亟待升级。 基因缺失毒株隐蔽性极强 非洲猪瘟野毒感染的猪只通常在感染3~5天后出现发烧、厌食等异常症状,针对异常猪可通过核酸检测快速确诊,从而在病毒感染早期(潜伏期)即能将非洲猪瘟的传染源清除,这是精准定点清除成功的前提。 但非洲猪瘟基因缺失毒株感染早期很少有典型临床症状,基因缺失毒株感染的猪只在免疫系统不断被侵害、甚至完全被破坏之后,才会表现出临床症状。但在这3~6个月的潜伏期内,经多次转群、并群等生产操作,感染源可能遍布多栋猪舍,因此非洲猪瘟基因缺失毒株呈现多点同时发病的特点。这给定点清除带来了巨大的工作量,也带来了很多不可控的因素。 非洲猪瘟基因缺失毒株检测面临新挑战 非洲猪瘟基因缺失毒株在猪体内的传播循环途径与野毒明显不同。在临床中发现,出现厌食症状的早期,通过唾液很难检测到非洲猪瘟基因缺失毒株的核酸,通过猪群唾液核酸检测更难筛查到感染早期的无症状感染猪。这导致相当一部分猪场因误诊错失了最佳处置时机,也让定点清除缺少了着力点。很多猪场在处理非洲猪瘟基因缺失毒株中发现,往往是清除了一批阳性猪后,很快就又出现一批异常猪,如此周而复始,定点清除到最后大部分猪都感染了。由于大多数猪在感染早期不表现发热症状,通过红外体温监测的尝试也宣告失败,在上万头规模的大群中难以发现感染的异常猪,这是导致难以定点清除的关键原因。 猪场怎么办?提高认识,加强生物安全 (1)猪场管理层首先应更新观念,深刻认识非洲猪瘟基因缺失毒株的危害,科学认识其传播特点。未免疫场也同样可以感染基因缺失毒株。越是有防控非洲猪瘟野毒经验的猪场,越需要提高警惕,因为对经验的盲目自信是自我提升的最大阻碍。 (2)养殖企业应积极配合政府部门严查非洲猪瘟基因缺失毒株的来源,推动行业自律,不再擅自使用基因缺失毒株,对发现使用“基因缺失疫苗”的,发现一起,查处一起,保证区域大环境的干净。 (3)加强运输车辆的洗消工作。目前屠宰场仍是最大的散毒源,除需对运猪车辆加强洗消外,也应严格控制与车辆和人员接触的各种中间载体。 (4)全面升级生物安全措施。对于“漏网之鱼”和非洲猪瘟野毒,用定点清除技术作为最后的保障;由于基因缺失毒株感染初期的猪只不表现临床症状,潜伏3个月后必定会演变成一场灾难。在目前没有有效措施的前提下,内外部的生物安全必须要做到极致。 任何低概率事件在高频次操作的情况下都会成为必然。南方猪场雨季时需加强对水源的监测与管理,不能有丝毫大意,对于粉尘和饲料等以前没有重视的工作,也需要有专人去研究落实。 |
上一篇:秋冬季节水禽高致病性禽流感的防控
下一篇:防控根除小反刍兽疫的方法建议
|
建议使用1440*900分辨率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