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08-17 点击: 次 来源:中国兽医发布 作者:曲志娜 赵思俊等 - 小 + 大
抑制细胞间信息传导是化合物促癌活性之一,V79细胞代谢协作试验结果显示,苏丹红Ⅰ能抑制细胞间信息传导活性,其作用比石胆酸更强,而石胆酸是已知的促癌物。国内研究者也在这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胡晓露等利用基因芯片技术研究苏丹红Ⅰ对外周血淋巴细胞基因表达谱的作用,结果表明苏丹红Ⅰ可引起淋巴细胞基因表达谱的变化,其中对肿瘤相关基因表达有影响,提示苏丹红Ⅰ有诱发肿瘤的倾向。季宇彬等研究苏丹红Ⅰ、Ⅲ和Ⅳ对人肝癌细胞HepG-2和胃癌细胞SGC-7901增殖的影响,发现经苏丹红Ⅰ、Ⅲ和Ⅳ处理的细胞形态似上皮细胞样,细胞间相互连接,密集生长且细胞体积变大,不同剂量作用于人肝癌细胞HepG-2和胃癌细胞SGC-7901后,DNA/RNA之比有所增加,表现为促进癌细胞生长作用,同时苏丹红还能通过影响细胞周期,调节细胞的增殖活动,促进细胞分化增殖。 细胞色素P450酶系是致癌物代谢活化的重要酶系之一,主要参与外来化合物进入体内后的第一阶段激活反应,其活性的提高能大大提高外源物质对机体的毒害作用。 IARC将苏丹红Ⅱ和其代谢产物甲基苯胺均列为三类致癌物,尚没有对人致癌作用的证据。动物试验结果显示,给予小鼠2,4-二甲基苯胺,高剂量(30mg/kg)组雌性小鼠肺癌发生率较对照组显著升高。 IARC将苏丹红Ⅲ列为三类致癌物,但将其初级代谢产物4-氨基偶氮苯列为二类致癌物,即对人可能致癌物。动物试验显示,给予大鼠4-氨基偶氮苯104周,剂量为80~400mg/kg时,大鼠肝癌发生率明显升高。 IARC将苏丹红Ⅳ列为三类致癌物,但将其初级代谢产物邻甲苯胺和邻氨基偶氮甲苯均列为二类致癌物,即对人可能致癌物。动物试验显示,给予犬20mg/kg的邻氨基偶氮甲苯8周,试验犬全部死亡,给予犬5mg/kg邻氨基偶氮甲苯30个月,4只犬中有2只发现了膀胱癌;给予大鼠150mg/kg邻甲苯胺100~104周,在多器官中肉瘤、纤维肉瘤、骨肉瘤发生率显著增加。 3.2 遗传毒性 Garner和Nutman进行Ames试验研究显示,苏丹红Ⅰ在S-9存在的条件下,对沙门氏菌具有致突变作用;对小鼠淋巴瘤L5178YTK+/-细胞具有致突变作用;大鼠骨髓微核试验呈阳性;Stiborova研究小组进行的一系列试验表明,其C端羟基化代谢产物可以与DNA反应。苏丹红Ⅰ可增加中国仓鼠卵巢(CHO)细胞姐妹染色单体交换。彗星试验表明苏丹红Ⅰ可引起小鼠胃和结肠细胞的DNA断裂。杨炀研究发现,苏丹红Ⅳ对大鳞副泥鳅和泥鳅红细胞微核及核异常的形成具有一定的影响。大鳞副泥鳅和泥鳅在长期食用苏丹红Ⅳ后,体内造血系统的干细胞部分有丝分裂发生了异常现象,细胞染色体发生断裂,断片残留于细胞质中成为微核,而且还出现多种核异常现象。安玉等研究了苏丹红Ⅰ对HepG-2细胞的遗传毒性及氧化性DNA损伤。结果表明,苏丹红Ⅰ可引起细胞DNA和染色体损伤,对HepG-2细胞具有遗传毒性。在较高浓度下,苏丹红Ⅰ可诱发HepG-2细胞内活性氧(ROS)水平增高,脂质过氧化产物硫代巴比妥酸反应物(TBARS)生成增多及氧化性DNA损伤的标志性产物8-羟化脱氧鸟苷(8-OhdG)的表达明显升高。 3.3 氧化作用 苏丹红的初级产物苯胺在酶的作用下会产生硝基苯类衍生物,这些代谢物具有氧化性,能导致血红蛋白的Fe2+被氧化为Fe3+,从而使血红蛋白失去结合氧的能力,从而导致人患上高铁血红蛋白症。学术研究表明,人体每日多次摄入0.4mg/kg苯胺类化合物或者代谢产物,均可引起血红蛋白毒性。 3.4 致敏作用 和其他许多偶氮染料一样,苏丹红对皮肤有致敏作用。苏丹红Ⅰ在体外与豚鼠肝匀浆(S-9)上清共孵后形成的代谢产物可引起苏丹红Ⅰ致敏豚鼠皮肤的阳性反应,提示苏丹红Ⅰ苯基团的羟基化可能在苏丹红Ⅰ致皮肤过敏的发病机理中起重要作用。豚鼠试验发现,苏丹红Ⅲ异构体引起皮肤过敏反应的阳性率达30%,而苏丹红Ⅲ本身不引起皮肤过敏,但能引起对-苯二胺致敏后的豚鼠皮肤出现阳性过敏反应。苏丹红Ⅰ还可引起人体皮炎。有报道称,有人因涂抹印度妇女习惯使用的一种点在前额的“Kumkums”牌化妆品而引发过敏性接触性皮炎。通过GC分析,7个“Kumkums”品牌中有3个可检测到不同浓度的苏丹红Ⅰ。 |
下一篇:青贮的感官检测与理化检测方法
|
建议使用1440*900分辨率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