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登陆 | 注册 | 留言 | 设首页 | 加收藏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疫病防控 > 基础兽医 > 文章

ASF的流行变化和防控手段

时间:2021-08-16    点击: 次    来源:中牧生物    作者:邵礼刚 - 小 + 大

一、ASF的临床变化

第一、2018.8—2019.7在临床上我们见到的是:

首先是:出现拱料不食

1、高烧41.5℃以上;

2、面部、耳部、腹下、臀部片状出血(弥漫性出血),粘膜充血;

3、后躯不能站立;

4、便血。

死亡率几乎是100%。

2018.8-2019.7在临床上我们见到的病理变化是:

1、肠道弥漫性出血(类似于血肠);

2、脾脏肿大(正常脾脏的2倍左右);

3、心内膜、外膜大面积点状出血;

4、肾脏点状或者斑状出血;

5、全身淋巴结肿大充血、出血。

第二、2019.7—至今在临床上我们见到的是:

1、临床感染复杂化、症状多样化;

2、可能表现出典型的野毒(强毒株)症状;

3、临床上可能没有明显临床症状;

4、可能出现非典型症状;

5、仔猪出现关节炎,关节肿胀随着病程出现溃疡;

6、皮炎;

7、扁桃体、颌下淋巴结肿大;

8、母猪繁殖障碍,流产、死胎等。

更多的是无症状者,一旦出现症状,感染面就很大了,而且是多点发生。

二、ASFV自身的变化

ASF在我国流行了36个月,病毒出现了哪些变化?

第一、病原的变化

2018.8-2019.7我国流行格鲁吉亚二型毒株;

2019.7-2020.7野毒(强毒株)+疫苗毒;

2020.7至今野毒(强毒株)+变异株(自然弱毒株+疫苗毒+自然缺失毒……),在变异株中出现了CD2V、MGF蛋白的缺失或突变。尤其是CD2V的突变或缺失,导致病毒红细胞的吸附能力丧失,病毒的嗜血性消失,所以临床上出现眼粘膜不见出血,血液含毒量降低。    

第二、致病力变化

2018.8-2019.7最常见的是急性发病形式,致死率高达100%。

2019.7-至今,自然感染ASFV格鲁吉亚二型毒株的病猪并非全部死亡。成活率可能有3%-10%之间,也就是说存在野毒感染康复动物。ASF缺失Ⅰ和缺失Ⅱ毒株,感染后成活率分别会达到30%多与70%多,也就是说感染这些所谓的变异株后,部分猪会存留下来,也就出现了带毒生产的现象。

上一篇:夏季口蹄疫的防控策略

下一篇:鸡滑液囊支原体防控技术研究进展

网站地图 | 服务条款 | 联系方式 | 关于阳光
冀公网安备 13050002001403号

|

建议使用1440*900分辨率浏览 
冀ICP备14003538号  |   QQ:472413691  |  电话:0319—31630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