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07-10 点击: 次 来源:中国兽医发布 作者:曲志娜,赵思俊等 - 小 + 大
弓形虫是一种专性细胞内寄生原虫,它没有特异性宿主,几乎所有动物,包括人机体内各种有核细胞都能感染,人和动物的感染率都很高。猪暴发弓形虫病(toxoplasmosis)时,可使整个猪场发病,病死率高达60%以上,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严重影响养殖业的发展。猪弓形虫病与公共卫生有着密切关系,猪肉是人们生活中最主要的动物源性食品,弓形虫感染的猪及其肉制品是人类感染弓形虫的一个重要传染源,对人类健康构成极大的威胁。 1 病原学特征 1908年由Nicolle和Manceaux在北非突尼斯的啮齿类梳趾鼠体内发现弓形虫这一病原体,并正式命名。刚地弓形虫(Toxoplasma gondii,T.gondii)简称弓形虫,属于顶复门(Apicomplexa)、孢子虫纲(Sporozoasida)、真球虫目(Eucocciida)、肉孢子虫科(Sarcocystidae)、弓形虫属(Toxoplasma)。目前,大多数学者认为弓形虫只有一个种,一个血清型,但有不同的虫株。 弓形虫的有性繁殖发生在终末宿主猫科动物小肠上皮细胞,无性繁殖发生在中间宿主温血动物除红细胞外的有核细胞。弓形虫发育全过程一般包括滋养体(又称速殖子)、包囊、裂殖体、配子体和卵囊5种形态,分别在中间宿主和终末宿主体内完成。速殖子呈弓形、月牙形或香蕉形,一端偏尖,另一端偏钝圆,平均大小为(4~7)μm×(2~4)μm。卵囊见于猫科动物,呈椭圆形,大小为(11~14)μm×(7~11)μm。包囊呈卵圆形或椭圆形,直径5~100μm。 猫吞食了弓形虫的包囊或卵囊,虫体释放出来,一部分经淋巴和血液循环被带到全身各脏器和组织中,侵入有核细胞,另一部分虫体在小肠上皮细胞进行类似球虫发育的裂殖生殖和配子生殖,产生卵囊。卵囊随粪便排出,在外界发育为具有感染性的孢子化卵囊。中间宿主食入或饮入被孢子化卵囊污染的食物和水源后,孢子化卵囊释放出子孢子,经淋巴和血液进入组织器官,侵入有核细胞而形成感染。如果感染的虫株毒力很强,而且宿主又未能产生足够的免疫力,即可引起弓形虫病的急性发作;反之,如果虫株的毒力弱,宿主又能很快产生免疫力,虫体转入慢殖子阶段,在包囊内缓慢增殖,形成持续感染。 2 流行病学特征 弓形虫病是一种世界性流行的人畜共患病,动物和人的感染均极普遍,至少有200种哺乳动物感染。感染源主要是病人、病畜和带虫动物,其中血液、肉、内脏等都可能有弓形虫。乳汁、唾液、痰、尿和鼻等分泌物中含有弓形虫;流产胎儿体内、胎盘和羊水中均有大量的弓形虫的存在。该病感染率没有严格的地区和季节性分布,但秋冬季节和早春发病率最高,可能与动物机体的抵抗力有关。全世界每年约有十几亿人感染弓形虫病,其感染率与当地居民的文化、饮食习惯等有关,国外人群感染率为0.6%~94%,平均为25%~58%,其中欧美地区弓形虫感染率较高,法国是流行最严重的国家,感染率为80%~90%;荷兰人群感染率也较高,达40%;非洲和拉丁美洲的感染率也较高;东南亚、北美洲和大洋洲的感染率则较低。我国弓形虫的发现在亚洲是较早的。新中国成立前我国无弓形虫病报道。1964年谢天华在江西首次报道了人弓形虫病。我国几乎每个省份都有人弓形虫病的报道,感染率为0.09%~34%,平均感染率为7.88%,各种年龄阶段的人均可感染,少数民族地区感染率可能更高,虽然我国人群弓形虫感染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但呈现逐年上升趋势。 弓形虫在家畜中流行很普遍,猪、羊、牛、马等均可感染,对猪的危害最大,国外报道,该病多在3~4月龄的仔猪中发生,其症状与猪瘟类似,病死率可高达30%~40%,其中以乳猪病死率最高,而成年猪发病较少,多数呈隐性感染或出现轻微的症状。1955年于恩庶等首先在福建从猫、猪等动物体内分离出弓形虫,1977年吴硕显在上海首次从“无名高热”猪体内分离出弓形虫,证明我国存在猪弓形虫病的暴发流行。我国猪弓形虫的感染率为4%~71.4%,不同品种、年龄和性别的猪都可发病,7~9月龄发病较多,以25kg以上的育肥猪发病率最高,猪月龄对感染率高低没有一定的规律性,而性别差异较大,母猪感染率为36.4%,公猪感染率为29.4%,根据流行形式可分为暴发型、急性型、零星散发和隐性感染。 我国其他动物的弓形虫感染也非常普遍,猫的感染率为15%~73%,犬的感染率为3%~33%,羊的感染率为10%~50%,牛的感染率为0.2%~43.3%。家禽也有弓形虫的感染,鸡、鸭、鹅的感染率分别是15.69%、3.84%和16.54%。 |
|
建议使用1440*900分辨率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