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06-01 点击: 次 来源:播恩 作者:章红兵 - 小 + 大
非瘟变异株包括基因缺失株、自然变异株、自然弱毒株等,与传统的流行毒株相比,该类毒株的基因组序列、致病力等发生明显变化(来自农业农村部)。生猪感染该类毒株后,排毒滴度低,间隙性排毒,难以早期发现,潜伏期延长,临床表现轻微,后期可出现关节肿胀、皮肤出血型坏死灶,感染母猪产仔性能下降、死淘率增高,出现流产、死胎/木乃伊胎等。 一、非瘟变异株的流行特点 非瘟变异株已成为我国非瘟防控中新的传染源,已形成一定的扩散面和污染面,加大了我国非瘟疫情的复杂性,其危害不容忽视。非瘟变异株具有以下特点: (一)隐蔽性强 变异株感染潜伏期长,初期无临床表现或临床症状不典型,致死率较低。有的猪场猪群没有任何临床症状,检测却发现CT值很低。有的猪场误以为是假阳性,未及时采取有效措施,结果造成病毒扩散,在应激和混合感染等因素的诱发下,导致疫情发生。 (二)检测难度大 变异株感染前期病毒滴度较低,感染后产生抗体延迟,因此,更为敏感和更为特异的检测方法才有可能检测到抗原或抗体。有的猪场出现疑似非瘟的异常现象和感染迹象,但抗原、抗体检测却是阴性的,解剖后能在肺、关节液、扁桃体、脾脏、淋巴结等器官中检测到病原。因此,如果过分相信检测结果,则会贻误最佳处置时机,致使疫情蔓延。由于变异株感染后存在间歇排毒现象,建议全群、多种类样品、多频次采样检测,且不放过对任何临床异常猪只的检测。但过度检测又可能导致交叉污染或扩散,猪场务必保持高度的生物安全意识,人力不足或员工生物安全意识较差的猪场慎重采取全群普查的方法。 (三)依然有传染性 变异株仍然会在猪群中存在和传播。在漫长的潜伏期内,经多次转群、并群等操作,感染源可能遍布多栋猪舍,因此,变异株呈现多点同时发病的特点。 (四)临床表现不典型 临床常表现为采食量下降、体表发红、皮肤坏死、体温正常,淋巴结肿大,肺炎;母猪产死胎/木乃伊胎,出现胚胎死亡、不育及流产,初生仔猪活力差,如果存活到生长育肥阶段,会排毒感染其他猪只。显微镜下多器官可见带有梗塞和血栓的活跃坏死和出血区,以及慢性纤维化病变,特别是在淋巴结和肾脏上肉眼可见。 二、监测方法 农业农村部提出了科学的监测方法。 (一)加强临床巡视 时刻关注猪场各个环节猪只异常情况,一旦发现猪只出现嗜睡、轻触不起、采食量减少、发热,皮肤发红、关节肿胀/坏死,咳喘、腹式呼吸,育肥猪死淘率增高,母猪流产或出现死胎/木乃伊胎等可疑临床表现时,应第一时间采样检测。 (二)改进主动监测 每周对猪群进行病原和抗体检测,在猪群进行疫苗接种、转群、去势、母猪分娩等应激行为后,猪场出现暴露风险或周边猪场出现感染时,进行采样检测。 (三)抽样策略 对可疑猪的同舍和关联舍猪群,采集深部咽拭子和抗凝血,进行病原检测,必要时采集血清进行抗体检测。对可疑猪及临近猪接触的地面、栏杆,以及舍内人员接触的物品等,采集环境样品进行病原检测。混检时,混样数量不超过5个;抗体检测不得混样。 (四)样品选择 1. 可疑猪样品:深部咽拭子、淋巴结(微创采集)、前腔静脉抗凝血(EDTA)或尾根血、口鼻拭子等。口腔拭子对于变异株不太敏感,特别是出现厌食症状的早期,通过唾液较难检测到变异株的核酸。变异株有时可能不会在血液中存在,血液阴性时可能会在淋巴结、肺、关节液等组织中检测到。 |
上一篇:非洲猪瘟常态化的对策
|
建议使用1440*900分辨率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