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04-17 点击: 次 来源:养猪职业经理人 作者:佚名 - 小 + 大
自去年12月以来,各地非瘟爆发频繁,这一波疫情看起来来势更为凶猛,而且北方发病严重程度超过南方,其中非瘟变异毒株成为众多养猪人关注的热点。笔者总结近期非瘟变异毒株流行特点,为养殖场应对新的非瘟防控形势提供一些思路。 一、非瘟毒株流行现状: 2021年2月,军事科学院兽医研究所完成的研究论文《1株非洲猪瘟病毒自然变异毒株的鉴定》和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于2020年6-12月发现在部分省区田间流行毒株中分离出22株病毒,都说明ASFV产生了自然变异株。11株变异低毒株中,4种代表变异毒株ASFV(HuB/628/20、 HLJ/44/20、HLJ/HRB1/20 、HeB/Q3/20),与2018年国内发现最早的非瘟毒株Pig/HLJ/2018 (HLJ/18)相比,病毒在EP402R基因(编码CD2v蛋白)上有不同形式的变异或缺失,并且表现非红细胞吸附(non-HAD)。其生物学特性、毒力、临床症状和排毒时间见表1。 表1 四种代表变异毒株的生物特性、毒力、临床症状对比
可见,感染变异低毒力毒株后病程延长,症状轻缓,无症状感染猪只出现令人防不胜防,潜伏期更长,毒株变异,实验室检测结果容易出现假阴性,导致监测难度加大,低毒力株隐蔽性更强,且能持续通过口腔和直肠排毒,生产人员作出迅速反应所需时间更长,等到真正被检测发现,病毒传播范围已经很广。 本次变异毒株的流行呈现如下特点:一是类似于慢性毒株感染,潜伏期长;二是难于发现;三是通过临床症状发现时,已经传播开;四是有累积致病作用。肺部局灶性病变普遍明显。继发细菌感染,APP多次检出。实验室区分依以下判定标准综合判定。 结合P72、CD2v、MGF360-505R等3个基因的检测结果进行综合判定。具体判定标准见表2。 表2 综合判定标准
|
上一篇:非瘟防控的三道屏障
|
建议使用1440*900分辨率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