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03-27 点击: 次 来源:抗非大家谈 作者:廖荣斌,李莉 - 小 + 大
鉴于我国当前非洲猪瘟强毒和弱毒并存,致使非洲猪瘟疫情异常复杂,以期提醒养猪人重视从维护猪群黏膜完整的角度来保护易感猪群,提高猪群的健康度,为养猪人寻求防控非洲猪瘟的新理念和方法,特撰写此文,供参考。 一、常见黏膜受损方式与黏膜完整性对非洲猪瘟防控的意义 据美国堪萨斯州立大学的研究报道,饮水或饲料中污染的非洲猪瘟病毒经口腔感染猪群的风险很高,且饮水感染风险是饲料的1万倍。可见,保护猪群黏膜免受损伤,抑杀饮水和饲料里的非洲猪瘟病毒,降低经饮水或饲料传播的风险,同时提高猪群健康度,有益于非洲猪瘟防控。 黏膜(消化道黏膜、呼吸道黏膜、生殖道黏膜及外分泌腺体表面黏膜等)是猪群抵抗传染性疾病的天然屏障,很多传染性疾病的暴发,都是病原突破了黏膜这道最原始屏障后引起的。这道屏障的突破,有的是病原自身或借助媒介突破的,如寄生虫等;有的是人为帮助病原微生物突破的,如打针注射或棍棒驱赶等应激外伤造成;有的是猪群生活空间有毒有害刺激性物质气体协助突破的,如氨气、硫化氢等有毒有害刺激性气体引起黏膜损伤;还有的是猪群饲料、饮水中有毒有害物质或刺激性药品导致的,如饲料中霉菌毒素或饲料、饮水中某些刺激性药物与饮水消毒药等。 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猪群,是猪场防控非洲猪瘟的三大主要措施。目前,无论是非洲猪瘟强毒,还是所谓的“弱毒”,所有猪群对其普遍易感。因此,养猪人若采取各种措施,清除损伤猪群黏膜的各种致病因素,确保健康猪群黏膜的完整性,就是在保护易感猪群,对于防控非洲猪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现地有效防非、高效生产的猪场案例 (一)江西抚州案例 牛年春节之后,格拉姆技术团队随同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猪烈性传染病创新团队首席科学家仇华吉研究员和国家生猪产业技术体系疾病控制岗位科学家华中农业大学何启盖教授一道前往江西省抚州市调研,与奇昌公司江西基地猪场技术人员交流成功防非经验和高效养猪模式,发现该场成功防非、稳定生产、不断发展壮大的原因,除了针对人、车、物、猪等进出猪场及圈舍的环节,采取常规生物安全管控外(图1),重点在保护易感猪群、减少猪群黏膜损伤、提高猪群健康度等方面下了很大功夫。
图1 奇昌公司江西基地转猪时舍内舍外彩条布隔断排泄物污染风险 首先,该场所有猪群全程人工饲喂含有大量益生菌和生物活性成分的生物发酵饲料。该场选择人工饲喂(图2),而没有选择高大上的料线自动饲喂,主要认为饲料粉尘容易在料线管壁沉积,而料线内壁营养沉积物又无法彻底清洗清除或消毒,导致料线容易滋生霉菌毒素并危害猪群,而人工饲喂,可以避免这种危害,同时工人可以在喂料时更及时地发现问题猪群,便于疾病的早期发现和及时处理。另外,该场猪只冬天喝37℃温水,每栋猪舍专人负责,工人吃住在猪舍,一名饲养员可养250头左右能繁母猪,猪舍无感官臭味。其次,该场母猪分娩时不接产,全部自然分娩,母猪极少便秘和难产,自然分娩产程平均1.5小时左右。再次,母猪怀孕期和哺乳期在同一栋舍,没有转舍应激。场内只接种猪瘟疫苗和伪狂犬病疫苗,极大减少了注射应激和针头对皮肤的损伤。平时员工在猪舍巡栏或抚摸猪时,猪若无其事、怡然自得,人与猪颇为和谐。最后,该场每周定期在猪舍环境中喷洒生物发酵有机酸用于消毒和除臭,圈舍氨气浓度常规检测控制在10mg/m3以内,母猪圈舍温度维持在22℃~24℃,湿度维持在55%~60%之间。 |
上一篇:非瘟感染清场后的复养问题
|
建议使用1440*900分辨率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