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行业发展概况 目前,我国肉猪养殖主体仍为散养农户,市场规模较大。据农业农村部于2019年12月17日的发布会介绍,我国目前有2600万个养猪场户,其中99%是年出栏500头以下的中小场户;这些中小场户的猪肉产量在全国猪肉产量的比重接近50%。根据国家统计局,2019 年生猪出栏 54419万头,同比下降 21.6%,其中温氏股份、牧原股份、正邦科技、新希望、天邦股份、大北农、天康生物、龙大肉食、金新农、罗牛山 10 大生猪上市企业占比 8.06%,较上一年度上升 1.32%。规模化企业的集中度提升仍存较大空间,肉猪市场的竞争主要集中在散养农户与规模养殖企业之间。 2、行业特点 (1)生猪养殖行业的周期性。我国生猪养殖行业具有明显的周期性特征,主要体现在猪肉价格上涨,养猪户增加,生猪存栏量增加,随后出现供大于求,猪肉价格下降,养猪户减少,生猪存栏量下降;经过一段时间,因生猪存栏量减少,供不应求,猪肉价格上涨,又进入下一个循环过程。我国生猪养殖呈现的周期性其主要原因是散养的生猪养殖者无法预计市场变化,只能根据当前的市场行情决定增加和减少存栏数量,使得猪肉价格最终随着存栏数量的变化而呈现周期性波动。另外,受到节日消费需求增加及消费旺季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生猪价格也会出现一定程度的波动。 生猪养殖行业周期性 生猪养殖行业的周期性表现为“供给不足——猪价上涨——养殖规模扩大——供给过剩——猪价下跌——养殖规模缩减——供给不足”的循环。其主要原因包括我国生猪养殖行业的产业组织形态分散特点、生猪固有生长周期以及疫病影响等。 (2)生猪养殖的区域性。河北、山东、河南、重庆、广西、四川、海南7省(市)作为重点发展区域作为我国传统生猪主产区,该区域养殖总量大、调出量大,在满足本区域需求的同时,还要供应上海、江苏、浙江和广东等沿海省份,成为稳定我国猪肉供给的核心区域。 (3)生猪养殖的季节性。由于温度、湿度、光照等调节设备在大规模养殖企业中的广泛运用,季节性影响对生猪养殖生产效率的影响已经很小。季节因素对于生猪养殖行业的影响主要与消费者消费习惯有关,通常情况下,节假日相对密集,且气温偏低,猪肉产品消费量相对略高。 生猪养殖对于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有较大的适应性,即可以放养,又可以舍饲。由于存在这些特点和要求,因此,发展生猪养殖须根据各地的自然经济条件,因地制宜,发挥优势。 3、有利因素 (1)国家产业政策的支持。生猪养殖在我国农业生产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大力发展畜牧业,提高畜牧业产值在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一直是国家的一项重要政策。随着畜产品质量和安全问题、环境污染问题的日益突出,政府部门加大了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建设扶持力度,奖励、完善生猪生产消费监测预警体系、增加猪肉储备规模、支持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基础设施建设,有助于推动生猪养殖行业的健康发展。 《加快生猪生产恢复发展三年行动方案》指出,确保2020年年底前产能基本恢复到接近常年的水平,2021年恢复正常。东北、黄淮海、中南地区要为全国稳产保供大局作出贡献,实现稳产增产;东南沿海地区自给率要达到并保持在70%左右;北京、上海等特大城市要通过跨区合作建立养殖基地等方式保证掌控猪源达到消费需求的70%;西南、西北等地区要确保做到基本自给。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稳定生猪生产促进转型升级的意见》指出,各省(区、市)人民政府对本地区稳定生猪生产、保障市场供应工作负总责,主要负责人是第一责任人,要加强组织领导,强化规划引导,出台专门政策,在养殖用地、资金投入、融资服务、基层动物防疫机构队伍建设等方面优先安排、优先保障。 《关于抓好“三农”领域重点工作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的意见》指出,生猪稳产保供是当前经济工作的一件大事,要采取综合性措施,确保2020年年底前生猪产能基本恢复到接近正常年份水平。落实“省负总责”,压实“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强化县级抓落实责任,保障猪肉供给。 (2)市场需求巨大。猪肉是我国人民的主要动物性食品,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猪肉食品生产大国和消费大国。随着经济发展和城镇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餐饮、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城市居民肉类消费将进一步提高。另一方面,中国农村城镇化建设进程的加快和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也会促进肉类消费在较长的时间内持续增长。同时,随着消费者对肉制品的安全、健康和营养的重视,高端猪肉市场的发展将会有很大的市场空间。一些大型优质企业拥有比较完整的产业链和质量安全追溯体系,能更多地保障猪肉品质,容易形成品牌效应,获得更好的发展机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