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4-22 点击: 次 来源:抗非大家谈 作者:刘向东 - 小 + 大
编者按:我国是世界养猪大国,更是猪肉消费大国。官方预计2022年之后,我国生猪产能呈稳定增长趋势,预计2029年猪肉产量达到5972万吨。非洲猪瘟疫情的发生不仅给猪场带来了巨大损失,同时也侧面反映出我国落后的养猪文化与硬件设施还远满足不了应对新形势下防控非洲猪瘟的总体要求。 作为一个传统产业,养猪观念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的步伐也同样发生了巨变,但对于非洲猪瘟疫情的防控目前的养猪观念显然是达不到理想中的防控效果。刘向东博士分享《非洲猪瘟背景下的养猪文化建设与制度保障》,本文强调我国养猪业存在着整体系统性的问题,在“抗非”工作中应从文化和制度上下功夫,重视“软实力”,并且还应修炼“真功夫”,并列举实例细述防控非洲猪瘟的措施,供养猪人参考。 2018年8月东北暴发了非洲猪瘟疫情,不到一年的时间,非洲猪瘟横扫我国大江南北,给养猪人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影响之深、波及之远,长者闻所未闻,智者见所未见。养猪人都有着类似的心路历程,从最开始的看热闹、不屑一顾,到城门失火时的看不懂,以致于最后殃及池鱼时的来不及。 从最开始“被动防控,消极应对”未果的失望,到“武装到牙齿、严阵以待”失守后的绝望,再到后来“理性防非、科学防非”后的希望。其实回望过去,面对瘟疫,人类始终是非常脆弱和渺小的,这次的新冠肺炎疫情也证明了这一点。而对于疫病的防控,最难的还不是对疫病的未知,而是即使知道如何防控,但不知道如何保证时时刻刻让防控措施“落地”,让每一个人“落地”,让整个生猪行业“落地”。 没有一个猪场能够脱离行业孤立的生存下去,一个个猪场的失守,一头头猪只的死去,说明了我国养猪行业不是局部出了问题,而是存在着整体系统性的问题,我们的养猪人和养猪文化也自然脱不了干系。防控非洲猪瘟,不仅仅需要硬功夫,还需要软实力。基于此,笔者想在这里重点谈谈软实力,和大家探讨一下防非、抗非工作中的养猪文化建设与制度保障,因为这种软实力决定着我们能否笑到最后。 非洲猪瘟的肆虐反映出我国落后的养猪文化与硬件满足不了新形势下防控非洲猪瘟的总体要求。谈养猪,就离不开养猪人,有人的地方就有文化、就有规矩、有制度,就会有相应的行为习惯与之相适应,一旦特定的群体养成了良好的习惯,慢慢大家也就忘记了为什么要养成这个习惯,昨天这样做,今天就这样做,本来是为了传承文化的好习惯,遇到重大历史事件,当外部环境改变了,就变成了阻碍新文化形成的坏习惯,起了反作用。 其实我国不缺先进的养猪文化,所有的新文化都是酝酿于旧文化。我们判断一个人或者一个国家养猪文化的实际水平,不能看知道了多少,也不能看最高水平,而是要看大多数情况下真正做到了什么水平。当下所有养猪行业同仁对于养猪相关的所有行为的共识就形成了所谓的当下真实的养猪文化,构成了养猪理念,这些东西,看似虚无缥缈,一旦形成,很难改变。如果接受了低成本的养猪文化,不要说消毒药,就连疫苗可能都不想用,更不用说进行所谓的“洗消烘”,这些生物安全措施在非洲猪瘟流行前,大家都知道,但很大一部分人认为这是成本、是费用,而不是保险。 防控非洲猪瘟的新养猪文化最大的特点是补短板,需要整体上提高国家和地区养猪的平均水平,因为每一个薄弱的环节就有可能成为非洲猪瘟入侵的一次机会,这需要全产业链全社会所有人共同参与,要靠大家一起建设、一起践行。大家可千万别小看文化对于疫病防控能否落地的影响,简而言之,落后的文化会阻碍各项疫病防控措施的执行,反之亦然。 在2019年初,针对非洲猪瘟,扬翔就在行业内率先提出“防非五策”:不动猪、加热料、卡住车、守住人、老鼠苍蝇一起防。在这五策落地的初期,大家议论纷纷。不让转猪,那怎么组织生产?如果所有的料都要煮一遍,那不是又倒退了?猪场本来就有苍蝇和老鼠,几千年都是这样的,那怎么能防的住呢?有些老员工说没见过没有老鼠苍蝇的猪场,因为防不住,所以没必要防,多几只少几只无所谓。员工不休假,那谁还敢养猪啊!很多公共道路,哪里能避免交叉?这种由于环境发生变化而带来的制度调整,对于仍然保留着原有养猪观念的养猪人来讲,是根本接受不了的,如果不去转变大家的认知,僵化执行,各项措施的执行力度将会大打折扣,必然达不到防控的效果。 |
|
建议使用1440*900分辨率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