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8-12-14 点击: 次 来源:国际家禽 作者:吴艳涛 - 小 + 大
按照国务院印发的《国家中长期动物疫病防治规划》,到2020年,高致病性禽流感、新城疫、沙门氏菌病、禽白血病这四类疾病在全国达到控制标准——家禽发病率降低到6%以下,在全国所有种鸡场达到净化标准。为此,这四类疾病的综合防控与净化技术集成与示范已被列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项。在未来两年内,实现这一目标不仅是几家规模蛋鸡场或家禽养殖场的事情,也不仅是几家疫苗或动保企业的事情,而是涉及包括蛋鸡在内的整个家禽生产链以及产业链中各利益相关方。目前,针对这四大疾病的净化技术研发情况进展如何?净化示范取得了哪些成效?难点在哪里?带着这些问题,《国际家禽》杂志记者专访了国家重点专项主持人、国家蛋鸡产业技术体系(下称“体系”)岗位科学家、扬州大学教授吴艳涛。 记者:请结合疾病控制方面的研究成果谈谈蛋鸡产业技术体系对蛋鸡以及家禽行业的贡献。 吴艳涛:体系成立以来的十年是我国蛋鸡规模化养殖发展最快的十年。通过体系这一创新平台,实现了高校、科研院所与养殖企业的直接联系。针对我国蛋鸡业遇到的各种疫病问题,疾病控制功能研究室积极开展相应的科学研究和技术推广,保障了产业的健康发展,显著提升了行业的疫病防控水平。 在蛋鸡疫病控制技术方案方面,刘秀梵院士倡导并付诸实施的“科学免疫减负”方案和王红宁教授领衔制定的蛋鸡重要垂直传播性疾病净化技术方案等均已得到广泛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而在标志性的研究成果方面,刘秀梵院士团队与多家动保企业联合研发成功的“重组新城疫病毒灭活疫苗(A-VII株专门针对在中国鸡群流行二十多年的新城疫强毒-基因VII型病毒,它的问世为新城疫防控及净化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在此基础上研制的“重组新城疫病毒、禽流感病毒(H9亚型)二联灭活疫苗(A-VII株+WJ57株)”也于2018年获得国家新兽药注册证书[(2018)新兽药证字42号]。由刘胜旺研究员研制的“鸡传染性支气管炎活疫苗(LDT3-A株)[(2011)新兽药证字51号]”“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ELISA抗体检测试剂盒[(2018)新兽药证字44号]”以及由我们团队研制的“鸡新城疫、传染性支气管炎二联活疫苗(La Sota株+QXL87株)[(2018)新兽药证字24号]”,为国内传染性支气管炎的防控提供了新的产品。 “在传染性支气管炎研究方面,我们的团队通过监测发现,鸡传染性支气管炎(IB,鸡传支)QX型毒株已经取代马萨诸塞型毒株成为近年来国内流行的优势血清型。” 记者:针对国内过分依赖疫苗和药物的情况以及养殖者对生物安全认识不足的问题,未来3-5年研究室有哪些针对性规划? 吴艳涛:目前,养殖业过度依赖疫苗的现象非常普遍,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 一是近年来我国养殖设施和饲养技术有了很大的提升,但很多企业的观念仍然停留在多年前较低生物安全水平的状态,在潜意识当中仍然把疫苗作为疫病防控的第一道防线,没有意识到过度免疫对鸡群造成的应激和对生产性能的影响。 二是近年来出现了一些新的疫病(如腺病毒引起的鸡心包积水-肝炎综合征)以及病原变异产生的一些新的血清型和变异株(如H5亚型禽流感病毒的变异、传染性支气管炎的变异等),导致免疫程序中加入的疫苗品种越来越多。大多数养殖场缺乏免疫效果评价和疫病监测手段,因此无法判断哪些免疫是必需的,哪些免疫是非必需的,一旦加入免疫程序就不敢再减掉,生怕引致疾病发生。 过度用药的现象主要原因也跟疫苗使用相似。过去饲养条件比较差,生物安全水平不到位,细菌性疾病频发,大多数养殖企业缺乏对有效的敏感药物进行筛选的技术手段,因此用药方面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很容易导致药物滥用。而要建立并完善生物安全体系,一方面需要通过养殖设施水平的提升来改进生物安全体系的结构,另一方面是通过提高管理水平来堵死在生物安全方面存在的所有漏洞。目前,我国蛋鸡设施化养殖的比重已经非常高,但与相对应的生物安全观念还存在一定的脱节,甚至存在过于依赖硬件设施的误区。 针对上述情况,体系疾病控制室在“十三五”期间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一是持续进行系统的流行病学监测,及时通过行业会议、体系数据库、面对面交流等方式让业内养殖企业了解疾病流行的最新动态,为免疫程序制定提供依据;二是与龙头企业开展“免疫减负”行动,树立精准免疫的典型,增强全行业“免疫减负”的信心;三是持续进行家禽重要细菌性病原耐药性监测,为行业科学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四是继续加强技术培训与示范推广工作,为蛋鸡行业培育更多的专业技术人才,提升行业整体的生物安全观念。 |
上一篇:非洲猪瘟预防方案的“二八原则”
下一篇:某猪场非洲猪瘟防控工作方案
|
建议使用1440*900分辨率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