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8-09-09 点击: 次 来源:邦农集团 作者:佚名 - 小 + 大
从目前来说,整个养猪业的两级分化还是很严重,但整体养殖规模还是在上升通道之中,只是养殖群体的数量在减少而已。专业的养殖户前景很大,家庭农场为了与规模场争夺市场,正在努力升级改造中...... 我们看一组数据,中国近几年的生猪出栏量基本在6亿头左右,按照出栏体重105公斤以及中国人口按照14亿人计算,人均年猪肉供给量是45公斤的80%,即36公斤,折合成每天每人是2两猪肉,我们每天都不需要2两猪肉,但现实中却还有人吃不上猪肉。换句话说,中国将来应该不会需要增加太多的出栏量,而是品质和安全,甚至这个数量还可以减少,因为除猪肉外,我们还可以采食禽类(含蛋和肉)和水产,来提高动物蛋白供给。按照料肉比来推算,如果本着节约粮食原则,我们是否可以适当控制猪肉总量?建议大家深度思考。 从行业角度分析,生猪养殖最需要关注的不是谁来养的问题,而是如何才能养好。把猪养好的真正意义并不完全在于养殖者的一己之利,而是资源的节约和合理利用,以及因此而减少的环境污染。中国目前母猪存栏4500万头,这个数据的真实性如何暂且不论,究其必须性就值得探讨,如果真实提供6亿头出栏生猪3500万头母猪是否足够?按照70%为能繁母猪,如果每头母猪能够达到年提供20头出栏生猪的标准,应该是够的,那就代表我们可以少养1000万头母猪,至此节约多少粮食和减少多少环境污染,相信有识之士心中有数。 是否规模化猪场就一定能够提高养殖水平,这本身就是一个课题,目前各大企业纷纷提出打造千万头级的生猪养殖规模,比较担忧。我们经过研究发现,生猪养殖的效率取决于三个要素:合理的养殖环境、科学的养殖观念和养殖团队的责任心。这也解释了为什么规模化养殖场不一定都赚钱,而专业户不一定都不赚钱。 温氏的经营模式有较强生命力,主要是做了三件事:尽可能改变养殖环境、企业组建服务团队尽可能提高养殖户科学的养殖观念,同时采用合同养殖,让养殖户自己养自己的猪,增强了养殖团队责任心!但是否只有温氏模式这一条路?我想未必。 中国农村城镇化是大势所趋,估计也没回头路可走,散养户的消失也就顺理成章。农民主动进城(务工)和被动进城(城镇化了)是经济时代的产物,也必将随时代经济的调整而调整,农民工的主动回流和被动回流也会成为潮流,问题是,回流之后做什么?靠什么生活?用什么来维系城镇化给自己带来的相对增加的生活成本? 所以,鉴于以上各种因素,小农场主是将来国家扶持的一个方向,种养结合未尝不是一个好的模式。既能解决农民工回流的工作甚至创业问题,又能解决农民工的储蓄归宿问题,还可以解决种养问题,减少环保压力,增加食品供给。既然这样,针对小规模猪场的辅导式企业或者辅导性措施将变得更具价值。 根据辅音国际多年在全国各地的调查分析,以下标准适合各企业普遍使用: 1、散养户:母猪存栏5头以下; 2、专业户:母猪存栏5-20头; 3、规模专业户:母猪存栏20-50头; 4、小规模猪场:母猪存栏50-300头; 5、规模猪场:母猪存栏300-1000头; 6、大规模猪场:母猪存栏1000头以上。 那么接下来我们就要探讨,什么样的地域适合什么样的规模?什么样的规模适合什么样的产品和营销模式? 某集团曾经做过一个调查,就是:针对不同的养殖群体,关注点是不一样的。我们也可以总结,对于以上六种养殖群体,关注点可以分类如下: 1、散养户:母猪存栏5头以下;关注点:客情 2、专业户:母猪存栏5-20头;关注点:疾病治疗 3、规模专业户:母猪存栏20-50头;关注点:疫保健 4、小规模猪场:猪存栏50-300头;关注点:产效能 5、规模猪场:猪存栏300-1000头;关注点:成本 6、大规模猪场:猪存栏1000头以上。关注点:能减排,环境保护 当然以上不是铁律,只是概率,大家可以参考,有利于制定市场和客户开发方案。 未来五年谁不再养猪?谁会去养猪?势大家都已经看到了,家家户户养一两头猪的除了在一些偏远落后地区,越来越少了,村城镇化进程较快的、济较发达的地区基本消失。专业户的数量在逐年增加,一直在思考,随着工业现代化的进程加速,劳动力用工的数量一定减少,一些涉及手工或电脑的工作,对用工群体设定了诸多限制,部分60后70后外出务工者,只能回乡,乡之后做什么? |
|
建议使用1440*900分辨率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