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8-08-29 点击: 次 来源:中国动物检疫 作者:刘平,高璐 - 小 + 大
2.5 终点调查和效果评估 也称“后测”,指对受众进行一段时间干预后,进行再次问卷调查,了解受众对疫病认知的变化情况。问卷结构可与基线调查相同或相似。终点调查对象的选取应当和基线调查对象来自同一个源人群,即都能反应目标受众的总体情况。如果在小范围内实施干预,为了更准确地评价宣传效果,控制其他因素对干预实验的影响,应在研究之初设立对照组。对照组和实验组应有同质性,且对照组不会受到干预措施的影响。 “五步工作法”在宣传干预研究中有创新性:一是使宣传工作有了系统设计环节,根据实际工作需要,设计宣传内容,选取恰当宣传媒介;二是在设计宣传内容前,可以掌握目标受众特征,使宣传工作更有针对性,提高了宣传效率。 3 “五步工作法”的运用 现以在我国西部流行区开展的包虫病宣传干预研究为例,详细介绍每个步骤。 3.1 预调研 在包虫病宣传干预预调研中,调查组深入包虫病流行区的3个省份8个乡镇,同当地畜牧、兽医、卫生、林业和教育部门进行座谈。通过现场走访农牧户和屠宰场(点)等,了解到虽然当地有关部门和机构采用了多种方式进行宣传,如宣传画、宣传册和视频资料等,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一是缺乏系统性和连续性宣传,各地包虫病宣传教育多为运动式开展,调查的农牧户中,均没有相关宣传资料;二是宣传内容不能满足防疫需求,只有极少数人能说清易感动物种类、传播途径和临床症状;三是部分宣传资料中存在错误,如亚洲儿童救助基金会做的宣传画中存在“狗是肝包虫中间宿主”的错误。通过预调研,确定受众为包虫病流行区的农牧民。 3.2 基线调查 调查结果表明,农牧民对包虫病防治知识总知晓率为 21.3%,其中对包虫病感染途径知晓率为 21.9%,对包虫病的严重性和易感性知晓率为24.7%。受众的民族和所在地区对KAP水平有影响,其中汉族农牧民及青海地区农牧民KAP水平较高。农牧民对医生和政府部门发布的包虫病知识和信息信任度最高,分别达到了 92.4% 和 87.2%。风险分析表明,感染包虫病的保护因素包括羊免疫,了解包虫病的特征、防治方法,以及是否愿意去医院接受检查等,而喝生水、吃生鲜蔬菜、共用草场或牧场等为危险因素。藏语是调查地区使用最广泛的语言,占调查总数的 71.5%,接触的主要大众媒介是电视,观看的电视节目类型主要是歌舞和电视剧。 3.3 宣传材料制作 在充分分析基线数据的基础上,考虑到目前西部农牧民使用的主要大众媒介是电视,其中电视剧是看得最多的电视类型,工作组决定采用电视短剧的形式,策划宣传片《格桑花开》。以“重点突出、润物无声、有的放矢、喜闻乐见”为总体制作策略,将系列电视短剧辅以动画特效的方式作为总体表现形式,重点突出包虫病的源头防控,又将科普知识穿插于故事讲述之中,使农牧民不知不觉中接受知识。 《格桑花开》是首部以包虫病防治为题材的电视短剧,寓知识宣传于故事讲述之中,将故事性、可看性与知识性融于一体。定位精准指向西部地区农牧民,主要是藏族同胞。根据定量分析结果,设计了宣传材料中科普知识部分,主要包括国家的救助政策、基本知识、疫病危害及关键防治环节。内容、载体、表达方式和风格均契合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生活和文化习惯,从而增强了宣传片的针对性、表现力和可接受性,提高了知识宣传效率。 为提高宣传效果,还设计了宣传挂图和挂历。挂图选择了藏族同胞喜闻乐见的图片和符号,主体形式为藏民宗教圣地照片,围边采用藏族吉祥图案,整体美观。挂历分藏语版和汉语版,具有实用价值。 3.4 知识传播 截至 2017 年底,包虫病宣传片《格桑花开》累计发放光盘15 845张,共有7个语言版本,在四川、青海、甘肃和西藏等多个省份(自治区)通过培训班、电视台和广场屏幕等方式播放。终点调查发现,随机选取的 1 486 名调查对象中,42.4% 观看过《格桑花开》宣传片,其中养殖户中看过宣传片的占39.6%,村级防疫员中看过宣传片的占 53.9%。 3.5 终点调查和效果评估 与基线调查相比发现,经过 1 年的知识传播,养殖户对包虫病防治相关的知识、态度和行为认知水平分别上升了 8.4%、16.5% 和 15.2%。村级防疫员对包虫病防治相关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平均得分别提高了 8.8% 和 12.7%。调查省份干预后的KAP 得分均比干预前有所提升。可见在文化水平偏低、少数民族语言使用较多地区,用情景剧的方式进行动物疫病宣传教育效果较好。 |
上一篇:非洲猪瘟的前世今生
下一篇:养猪场防控非洲猪瘟的10条法则
|
建议使用1440*900分辨率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