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8-07-20 点击: 次 来源:谋易智造 作者:王中 - 小 + 大
三、政策:规模门槛 现在看来,散户想活下来是越来越艰难了。至少现在外部环境是这样:过去在房前屋后养猪的,随着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翻盖新房子后,养猪的地方也消失了。散户因为规模小,就是一头猪一年能赚个200-300元,因为总量不大,一年下来也赚不了多少钱,还不如出去打工。 这些还不是最主要的。不断推出的新政策会直接导致规模门槛的提高。散养户是拿不到补贴的,什么补贴都没有,包括环保补贴。而且,这种规模的,怎么上环保设备?怎么处理能达标?本来猪舍就是因陋就简,这样小的规模,别说不上环保处理,就是上了,也很难达到排污的标准。未来,手续不全的就没有了养猪的资格,而散养户,怎么能做到手续齐全呢?本来就是想通过政策门栏来淘汰你。 事实上,除了那些卖产品的以外,从地方政府到左邻右舍,没人想让散养户存在。散养户的存在,过去是生产和生活方式的产物。现在,生活方式已经与过去大不一样,而生产方式也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不管从哪个角度上来看,当下的环境都越来越不适合散养户的生存了。要么升级为家庭农场,要么在猪价低潮的时候放弃。趋势是无法阻挡的,那些主要销售给散养户的饲料厂、兽药厂和经销商,的确是到了应当认真思考的时候了,仅有危机感是不够的,要真正的考虑你的出路在哪里? 四、规模:资金门槛 散养户时代,资金不是门槛,就是没钱,也能找到经销商去赊账。而今天,扩大规模需要钱,猪价低谷更需要钱。前者要考虑扩大规模时是不是自有资金充足,因为它直接影响到后者。赊账买产品的弊端一个是价格高,而、而且如果连续赊账不还,在你最困难、最需要钱的时候,恐怕没人敢赊给你。 生意的本质是价值交换。在价值交换中,风险也是一种成本,既然是成本,交换后就要产生利润。我在银行工作过,非常清楚放款的原则,第一就是风控。银行从来都是锦上添花而不是雪中送炭,当你走投无路的时候,向你伸出的手也许不是雪中送炭,而是趁火打劫。 我们看到过太多辛辛苦苦一辈子把猪场规模做起来,后来因为资金链断裂而只能把控制权拱手让人的案例。搞规模养猪,是一个重资产的项目,不仅要重视现金流,更要重视低谷期的资金需求量。 散养户、家庭农场的资金需求量有限,赊一点,借一点可能也就挺过去了。盈利好的集团性企业也不是大问题,能够承受战略性、阶段性的亏损。而那些规模又大、又没有集团实力支持的独立规模猪场,一手要抓成本,一手要抓现金流,这是必需引起足够重视的两个关键点。 五、系统:技术门槛 在大家养殖水平低的时候,几乎是没有技术门槛的,因为技术含量本来不高,大家水平也差不多。而随着科技的进步、行业的发展,同样是养猪,甚至同样是大集团的规模养猪,因为技术水平的不同,盈利水平差距会极大。很多规模养猪场的投入可能差不多,但成本能力则相差很大:从5.5元到6.0元再到6.5元甚至以上,仅仅因为技术水平的不同,一头猪可能就相差200-300元。 很显然,中国养猪业的技术水平和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有相当的差距,主要体现在育种和管理方面。不过,单单从养殖成绩上来看,今天这种差距在不断地缩小。但并非是所有企业都在缩小。 规模养猪并非仅仅是有钱人的天下。近期,河南某上市公司不断传来不利的消息。这家企业因为猪养的不好,靠拆东墙补西墙已经难以为继。而在过去的两年间,温氏等优秀的企业赚足了钱,靠的就是系统的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 中国的养猪业在不久的将来会进入微利时代,所谓的“猪周期”会被熨平。微利时代,除了做特色肉、品牌肉的企业以外,打的就就是成本战和资本战。资本战靠得是实力,而成本战靠的是技术和管理水平。如今,技术已经成为实实在在的门槛。那些掌握系统技术能力的企业,正在靠技术输出和服务获利。这一点,从饲料企业的营销也可以看出一点风向:营销型的企业越来越没有市场;成本型的企业还可以靠低价生存;而技术服务型的企业则可以获得更多的盈利。 很多饲料企业在转型,他们过去积累了很多的财富,今天,由于销售的压力而转向下游养猪。对他们来说,最不缺的可能是钱,而最缺的是系统的技术能力和掌握技术的人才。这难道不是门槛吗? 五大门槛,正在改变中国养猪业的格局。 |
上一篇:猪周期对养殖户的影响及建议
|
建议使用1440*900分辨率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