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登陆 | 注册 | 留言 | 设首页 | 加收藏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发展论坛 > 养猪业篇 > 文章

当前养猪场管理的深度思考

时间:2017-09-10    点击: 次    来源:养猪职业经理人    作者:佚名 - 小 + 大

导读: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国内猪场受市场的压力也与日俱增,很多猪场为了改变经济效益落后的被动局面,纷纷找原因和差距,采取批次生产技术引进、品种改良等关键措施调整策略,希望能够提升企业的竞争力,然而事情并非如此简单,许多企业采取相应措施后,并没有给企业带来可观的利益回报,甚至有些猪场因为投入过大,无法正常周转而宣布倒闭,这种局面是如何造成的呢?

受传统习惯思维的限制和影响,国内目前的猪场总体来说还没有形成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高效化的生产体系,单个生产单元低利化、抗风险能力差。中国是农业大国,猪的饲养量和年出栏数都超过世界总量的50%以上,然而整体养殖经济效益以及效益的稳定性却和国外发达国家相距甚远,随着中国农产品市场对外开放程度越来越高,传统养殖业面临着国际竞争,国内养殖已经呈现出散养减少,养殖规模增加的趋势,但是总的来说,养殖的经济效益稳定性差和越来越低利化还是个不争的事实。

那么是我们的技术真的落后于国外同行,还是我们对技术应用出现了偏差?实际情况表明这两个因素决非主要因素,目前中国在养殖业上对先进技术的应用高于任何发展中国家和一些发达国家,应用方法上确实存在偏差现象,但也不是主要问题,经过对国内数百家猪场的走访调查以及和一些专家的沟通交流后,得出的结论问题出在最关键的环节——猪场的操作者——人身上!就当前的现状来说,我认为做好对人的管理将是突破猪场经济效益瓶颈的关键所在。

一、  猪场现状分析

1、出于养殖上生物安全的需要,猪场所处的地点几乎都在落后地区或者是在发达地区较偏僻的地方,交通、环境、习惯、风俗、思想等都不利于人才聚集,因此自主开发和研制新型切合实际的养殖模式缺乏基础技术实力,简单的模仿比较多见,客观上制约了经济效益最大化;

2、受养殖场人员收入水平影响,几乎所有的猪场的饲养人员文化水平普遍偏低,对新技术的理解、接受和应用能力差,很大程度上削弱了经济效益的发挥;

3、由于实行的是封闭管理方式,员工对外界接触减少,容易导致信息闭塞,情绪不稳,导致管理手段简单、粗暴、野蛮,员工情绪化工作状态比较常见,工作效率可想而知;

4、员工的工资待遇水平低,导致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不能完全甚至超水平发挥,从经营角度上来看,员工创造额外利润空间减少,高额的经济效益也就难以达到;

5、70%的猪场(比较规范的猪场)场长是兽医出身或者是学习兽医专业的,在实际工作中容易出现“治重于防”,舍不得淘汰,导致养殖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下滑;还有一些根本不懂畜牧知识的人在管理猪场,效益就更加不能得到保证;

6、几乎所有的猪场只考虑员工的基本经济收入和一些微不足道的物质奖励,而对于员工最基本精神需求却从来没有去认真研究并在工作过程中采取措施给予相应的满足,试想,在心理需求长期得不到满足的情况下,如何能够安心静气的认真工作;

7、  衡量猪场员工的绩效考核制度不完善,是导致员工工作积极性不能发挥出来的重要原因,对于员工工作成绩的好坏没有一个正确界定方法,部分企业存在大锅饭或者混日子的现象,当然不可能给企业带来好的经济效益;

8、管理人员的素质低下。很多猪场管理人员根本就没有工业化管理思维,不管从文化素质还是工作技能上,只能从事具体的简单重复劳动,根本不具备管理者所必须的基本素质,因此他们很难理解如何向管理要效益,更加不懂得如何为猪场获取更多的经济效益,只是按照老板的指示机械地执行工作指令,很少能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创造附加值。

上一篇:中国农业经济变革与猪业经济趋势

下一篇:环保高压能改变猪周期走势吗?

网站地图 | 服务条款 | 联系方式 | 关于阳光
冀公网安备 13050002001403号

|

建议使用1440*900分辨率浏览 
冀ICP备14003538号  |   QQ:472413691  |  电话:0319—31630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