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07-27 点击: 次 来源:猪业科学 作者:佚名 - 小 + 大
4.3 南拆成风,猪成过街鼠 相关区域迅速刮起拆猪场风,尤其是深受“猪害”的部分地方官员更是恨不得一夜之间将其辖区的活猪全部清光。甚至出现有区域提出建设“无猪县”的目标。市县畜牧兽医主管部门及乡镇分管农业的领导无法开展日常工作,不得不整天应对拆猪场相关的一系列问题。辛辛苦苦为人类的肉食提供保障的猪们,一下子蜕变得连过街老鼠都不如。 4.4 北迁必然,适养区难进 南方水网地区面临那么多压力,适当调减该地区生猪养殖规模合情合理。 随着这些区域农村城镇化的发展,原先适宜养殖的环境变得越来越小、越来越少。引导生猪养殖向玉米主产区和环境容量大的地区转移已成必然。 但问题是生猪养殖给地方官员带来的压力着实较大,他们稍不小心就可能因为辖区养猪企业违规使用土地问题、环境污染问题、重大疫病失控问题等而丢乌纱帽。因此即使是适宜养殖区域,部分官员便提出“凭什么让我们冒着风险为你们养猪”等很实际的问题。所以即使这些区域适宜养殖,养殖荷载也远远没有超标,生猪往适养区转移也因此遇到一系列难题。 5 北方猪业发展值得借鉴的经验 其实政府出台相关政策与法规的本意并不是简单的关掉养猪场,而是1)推动标准化生产,提高科学养殖水平。2)调整优化区域布局,该减则减,宜调则调,重点调减南方水网地区生猪养殖规模,引导生猪养殖向玉米主产区和环境容量大的地区转移。3)进一步推动技术创新,实施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工程,促进畜禽粪便综合利用,变废为宝,变害为利,使生猪规模化养殖业可持续发展。 5.1 猪对国民经济贡献巨大应宣传 首先我们得认清,几千年来,猪是人类的伴侣,是人类提高生活水平的重要贡献者,老祖宗已经有无猪不成家的认识。猪不仅给人类提供肉食,还是聚宝盆,更是当家肥的重要贡献者,所以才有“养猪不为钱,回头看看田”的农谚流传至今。同时猪肉已经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生产与否的问题,而是关系到社会安定的问题:很难想象,如果一所大学、或一座城市,连续一周以上没有猪肉供给,会是一个什么情况!所以恳切地希望全国各类媒体,能够给不会说话、只会默默为人类做贡献的猪们一个公道的评价,给它们一点点生存的空间。 5.2 养种循环产能布局需规划 猪的地位之所以一落千丈,不是猪本身的功能发生了变化,而是人类养猪的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从过去庭院式的家家户户分散养猪的模式转化为高度规模化、集约化的养殖模式。正因为过去是庭院式的,所以养种平衡不成问题;但集约化之后、尤其是养种分离的集约化之后,粪便、污水、臭气集中排放,必然导致相关范围内出现环境污染问题。 所以养殖业大举北移之际,笔者认为,从政府层面,需要从上到下尽快制定与城镇规划、经济特征、社会人文等相匹配的养殖业宏观布局。积极推进农牧结合,优化畜牧业的空间布局,按照“种养结合、畜地平衡”的原则,统筹考虑环境承载能力、土壤地力、农作物品种、畜禽粪便农田消纳和污染减排等要求,因地制宜确定养殖区域、养殖种类,决定养殖规模与投资总量,结合现有产业分布情况来帮助投资者遴选落脚点。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实现环境保护与畜牧业和谐发展。从企业层面,需要切实做好规划布局工作,尤其保障基于减量化、资源化为前提的,对粪便、污水、有害气体及其他废弃物有科学合理的减排、收集与处置措施。 5.3 工艺流程设施设备需提档升级 目前国外很多国家与地区养殖原料成本低、自动化养殖程度高,我们在发展规模养殖过程中,由于从业者投资意识、文化层次等差异较大,所以无论是工艺流程,还是设施设备都参差不齐,绝大多数养殖投资人相对关注眼前利益,忽视长期意识与责任意识。因此要在建立行业准入许可的前提下,引导其对新型生产工艺的考察与论证,以及对设施设备选型的关注。推崇因地制宜、适度推进自动化养殖模式,适时引进与推广智慧农业,让养殖业者变得更加轻松、高效地组织生产与运营。 5.4 环境控制资源化利用更好 制订科学合理的废弃物资源化处理与利用方案非常重要。一方面地方政府要有宏观统筹考虑,针对目前已有养殖企业以及新进的养殖企业分别制订不同的标准,对前者重在提档升级、制订合理的切实可行的改造方案;后者推行重在资源化利用与处理的完善体系。突出农牧结合和规模养殖场粪污防治,新(改、扩)建规模养殖场(小区)务必建成粪污收集、处理与资源化利用设施。支持已有养殖场按农地配套标准流转周边耕地实现规模种植,或与周边规模种植户建立粪肥供应关系,实现粪污就近利用,当地消纳。 |
上一篇:规模猪场倒闭的五大原因分析
|
建议使用1440*900分辨率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