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家禽肠道细菌病的危害 家禽肠道细菌病日趋复杂,不仅严重危害中国养禽业的发展,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通过食源性传播、药物残留等方式,威胁人类健康,影响人类的公共卫生安全。 2.1影响家禽生产性能的充分发挥,生产能力下降 家禽肠道细菌病影响家禽的生产性能,给养殖业将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以沙门氏菌为例,在中国,鸡白痢、鸡伤寒呈现高水平的地方流行(平均阳性率11.7%,最高达54.5%),沙门氏菌具有水平和垂直传播能力,鸡白痢、鸡伤寒从祖代到商品代逐级放大,导致雏鸡出现高死亡率。此外沙门氏菌、大肠杆菌等细菌病会影响家禽的料肉比、增重,导致产能下降。 2.2导致禽只的死亡,造成养殖户经济损失 致病性的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家禽肠道细菌病病原可导致禽只死亡,给养殖户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2011年对湖北某县的鸡常见细菌病调查发现,大肠杆菌发病率为17.8%,发病鸡中有21.1%死亡,沙门氏菌发病率为11.8%,其中18.3%的病鸡死亡,链球菌病发病率为18%,其中16.1%的病鸡死亡。 2.3大量用药导致细菌的耐药性增强 抗菌药物在防治细菌性疾病,保障人类健康和养殖业持续发展中功不可没,但也带来了很多问题。首先是养殖成本增加,调查发现部分42d出栏养鸡场每只鸡用药达1.5元,更为严重的是细菌耐药性增强,给细菌的防控带来了更大的挑战,例如1988年喹诺酮类药物开始在国内应用时,大肠杆菌对其几乎全部敏感,耐药率仅为0~3%,但数年后猛增至41%~54%。 2.4不规范用药导致药物残留 据调查,造成兽药残留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不规范和不合理地使用药物、饲料加工或者运输中的污染以及贮存不当。不规范用药导致的药物残留一方面使细菌的耐药性增加,破坏生态环境,一方面给人体带来了毒性作用,危害人类健康,而且随着各个国家对食品安全的重视,药物残留极易引发食品安全问题和国际贸易争端。 2.5导致食源性传染病、威胁食品安全 目前已认知的1145种人类传染性疾病中,有62%来源于动物,而在人类新出现的疫病中,75%是动物源性的。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的2007年全国微生物引起食物中毒数据显示,由沙门氏菌引起的发病人数比例达13.8%,居于首位,而弯曲菌也是全球范围内主要的人兽共患性肠道病菌之一。禽作为沙门氏菌、大肠杆菌、空肠弯曲杆菌等食源性细菌的存储器,这类细菌污染食品将会严重影响到人类健康,给公共卫生安全产生巨大的威胁。 三、中国家禽肠道细菌病难以控制的原因 3.1环境因素 疾病控制的首要因素为环境控制,但是在中国,由于养禽业发展较快,养殖场发展不均,规模不一,各个养殖场环境控制水平层次不齐,除部分大型养殖企业以外,部分中小型养殖场鸡舍比较简陋,环境较差,且区域养殖密度较高,粪污处理系统极不规范,污染比较严重,给细菌提供了适宜的繁殖条件,因此很难在环境控制上把持住细菌的繁殖与传播。 3.2饲料 饲料问题也是导致家禽肠道细菌病难以控制的原因之一。在部分小型饲料加工企业或者作坊,鱼粉等原料中携带大量沙门氏菌,而且饲料霉变,运输和贮存过程中的污染,饲料加工没有按照国家最新标准《GB/T5916-2008产蛋后备鸡、产蛋鸡、肉用仔鸡配合饲料》执行,都给家禽带来了直接感染或降低免疫力的风险,导致细菌病难以控制。 3.3引种 种鸡场疾病控制不好,疾病净化不彻底,养殖场引种时疾病检测不严,极易导致鸡白痢沙门氏菌、鸡伤寒沙门氏菌、禽结核、大肠杆菌等蛋传性病原菌随品种的引进而引入。种鸡场鸡白痢、鸡伤寒阳性率较高时,往往造成雏鸡先天性感染严重。大肠杆菌作为条件性致病菌,当鸡场环境卫生和饲养管理不良、气候变化异常时,容易引起大肠杆菌病的大群暴发。 3.4病毒病的感染 病毒病的感染不仅直接导致家禽发病死亡,而且还会导致机体抵抗力下降或免疫抑制,常诱发细菌的入侵和大量繁殖,造成继发或混合感染。如鸡新城疫、禽流感,常继发大肠杆菌病等,发生传染性法氏囊病、禽白血病等免疫抑制性疾病后,导致细菌性疾病高发。 3.5免疫 在中国,商业化的禽肠道细菌性疾病疫苗有鸡大肠杆菌病灭活疫苗(O2、O5、O78、O111等型),肠炎沙门氏菌、鼠伤寒沙门氏菌病灭活疫苗、活疫苗,产气荚膜梭菌A型、C型菌株灭活苗等,而空肠弯曲菌等则没有商业化的疫苗。由于细菌病防控主要依赖抗生素,因此细菌性疫苗品种相对较少。而且大肠杆菌等细菌血清型众多,分布广泛,同一种疫苗在不同区域使用效果差异显著,缺乏高效、安全的细菌病疫苗。同时由于商品禽类生长周期短,油乳剂疫苗产生效果所需时间较长,而且存在吸收不完全而影响胴体品质,也严重制约了细菌性疫苗的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