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登陆 | 注册 | 留言 | 设首页 | 加收藏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发展论坛 > 养猪业篇 > 文章

生猪养殖转型长效机制的立体建构

时间:2014-08-24    点击: 次    来源:阳光畜牧网    作者:佚名 - 小 + 大

在推进生猪养殖转型发展的道路上,减量提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既要农民增收又要保护环境,从而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宽裕、生态良好的良性循环之路。在减量提质突飞猛进、转产转业方兴未艾的同时,构建生猪养殖长效机制,成为巩固这一切成果的最有力保障。
  众所周知,病死动物如何进行无害化处理,一直是畜牧业发展中最棘手的难题。传统的埋、堆、烧等方法,往往存在土地浪费、处理工艺简陋、容易造成二次污染等弊端,令众多养殖户无所适从。在嘉兴生猪养殖转型发展的进程中,我市直面难题,加快建立健全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长效机制。
  一大批先进的无害化处理工艺彰显着转型的魄力。桐乡市高温高压生态循环处理模式、平湖市高温炭化集中式无害化处理工厂、采用高温干化处理技术的海盐县卫生处理中心相继投入运行,南湖、秀洲、嘉善和海宁引进的40台高温生物降解无害化处理设备完成布点并投入使用。
  在海盐县,11个病死动物收集暂存点已投入使用,自繁自养生猪存栏1000头以上的6个规模养殖场也已建成专门的暂存点。每天,养殖户只要打一个电话,就会有专门的保洁员上门收集死亡动物并存放在暂存点的冷库中,之后统一运送至海盐县卫生处理中心进行无害化处理。
  “相比其他一些处理技术,高温干化处理更精细、更彻底,资源利用率更高,而对环境的污染则更小。”据海盐县畜牧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处理设备每天8小时可以处理10吨死亡动物,年处理能力可达3000吨。处理后产品为油脂和残渣,
  油脂可用于工业原料,残渣可用于制作有机肥。而产生的废水连同生活污水一起,经处理达到国家标准后统一排入污水管网;废气则经管道收集进入废气处理设施,经“碱液吸收+植物萃取液吸收+生物滤池”组合的方法进行处理达标后排放。
  随着各地死亡动物无害化处理中心项目基本建成,全市“村收、镇聚、县处理”的无害化收集处理机制基本形成。据统计,全市已累计投入建设资金8900多万元,建成收集点61个,配备收集人员296人、收集车辆182辆,全市死亡动物年处理能力达2.5万吨,完全满足了区域内处理需求。这一重大突破,解决了养殖户的后顾之忧,从最直观的层面告别了养殖业带来的生态负效应。
  破解了死亡动物无害化处理的难题,来自养殖业的主要污染源包括污水、臭气和粪便等养殖排泄物,它们往往源自传统养殖过程中养殖户固有的不良生产习惯以及环保意识的缺失等。如何减少养殖过程中废弃物排放及处理时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如何引导养殖业进入良性的生态循环?如何缔造养殖业可持续发展的可能?今年初以来,为解决大部分农户对过量废弃物的处理能力不足的问题,秀洲区新塍镇由当地政府进行统筹,成立了畜禽废弃物处理公司,对生猪养殖产生的废弃物进行统一回收集中处理。
  作为该镇与生猪养殖大户结对、签约沼液常年供给合同的8家规模农业主体之一,江浩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积极推广生态循环种植技术,建起一座50立方米的沼液储存池,并配置了一套机泵设备。从养殖户家中运来的原液经过两道过滤网以及一道滤芯净化后,再通过机泵抽水进入园区喷滴灌系统,实现沼液自动化浇灌,每月消耗沼液量可达300吨左右。这一养殖业的主要污染源“摇身一变”成了种植业的“宝贝”,预计每年可为企业节省20万元的肥料费。
  畜禽排泄物实现资源化利用,除了企业受益,养殖户更是乐见其成,不仅解决了养殖污染治理难题,还扭转了根深蒂固的养殖习惯。随着各地生猪养殖生态补偿机制的推行,“谁污染、谁治理”的要求倒逼养殖户纷纷走上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养殖之路。据统计,今年上半年全市61家畜粪收集处理中心共收集畜粪20万吨,生产初级有机肥7万多吨,南湖、海盐、海宁和桐乡等地部分养殖场(户)实现了沼液纳管,月入管量约5万吨。从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到畜禽排泄物资源化利用,我市多环节、多层次构建起生态养殖的新模式。

上一篇:中国生猪市场放开须谨慎

下一篇:中小型猪场应主动转型

网站地图 | 服务条款 | 联系方式 | 关于阳光
冀公网安备 13050002001403号

|

建议使用1440*900分辨率浏览 
冀ICP备14003538号  |   QQ:472413691  |  电话:0319—3163003  |